關閉
追蹤文化+

中職30:那些人那些事

中職用30年時間走進台灣社會的上下左右,有些人也花了30年時間愛它,很愛
2019/3/24
文:中央社文化組

從日治時代的嘉農、70年代的紅葉少棒與「三冠王」(註),及至80年代的成棒熱與旅外潮,棒球之於台灣人,是認同、是榮耀,是自信的來源,和三餐一樣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隨著時間與情感記憶的積累,成為眾人口中的「國球」。

中華職棒就在這樣子的基礎上,在1990年開打,開啟台灣的職業運動,那時的台灣社會,有狂飆又猛落的股市,有野百合學運,解嚴後的動盪,晃得人心激昂難平,棒球場成了最好的宣洩所在,叫囂笑鬧,搥胸頓足。中職因此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他們的生命中刻畫出或長或短的痕跡,時至今日。

轉眼間中職足跡已跨入第30年,縱然也有風雨飄搖的日子,驀然回首,這早已彷彿如同空氣般確定存在的運動,竟也如同血液般竄流入台灣人生活的千百層面,在不同世代、行業、背景的人們身上,在街頭檳榔攤的電視機中,在孩子和父親的腦海中,無所不在。

編輯會議上如同台灣社會的小小縮影,有從小被爸爸帶到球場塑造而成的一代象迷,也有瘋狂的二代象迷,還有著不斷嘆氣但一提起兄弟象依然憤恨難平的龍迷,咯咯笑著各自的球場回憶,也有志一同的喟嘆簽賭案那段陰暗歲月。

就這樣,本期文化+決定不直論球員、球隊和他們偉大的功蹟,而試著尋找中職在台灣社會所留下的種種印記,找出那些曾經或仍持續與中職一同脈動呼吸的人們,看他們以中職的年份座標定位著自己生命中的大小事,以中職場內外的片片風景為養分,書寫、記錄著台灣社會的當下樣貌,同時,我們乘著那些人的那些故事,重新感受那時候的台灣。

註:1970年代的台灣,是三級棒運全盛時期,從少棒、青少棒到青棒,經常是在同個年度獲得世界棒球錦標賽冠軍。

172.3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