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全球首份AI報紙在義大利古建築裡誕生

AI早已大大改變記者工作型態,桌上放置的錄音設備,可即時轉錄文字或翻譯,手機拍照錄影效果足堪專業畫質,讓現在一名記者可身兼「多工」,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
2025/4/7
文、攝影:黃雅詩

3月底,應邀赴一場特殊的採訪。在義大利擔任特派員,我的訪問對象通常是義大利產官學界要角,這次對口卻是「同業」,因為義大利媒體《頁報》(Il Foglio)在3月18日,推出全球首份由AI(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刊物。

循著採訪通知上的地址,抵達一棟國會附近老建築,沒見門前掛著任何標示,以為找錯地方又瞎繞兩圈,直到看見其他外媒記者陸續前來,同樣東張西望,似乎不敢置信這棟古蹟民宅是我們要找的AI媒體發源地。

穿過陰暗的長廊與樓梯,《頁報》總編輯塞拉沙(Claudio Cerasa)在一間充滿復古風格的會議室等待我們,背景書架上是成疊泛黃的報紙書刊,不是現代新聞室常見的電視牆或巨大電腦螢幕。

《頁報》總部的風格,具體而微體現了媒體在AI浪潮中的掙扎,想要透過AI開啟機會之窗,卻也對第四權角色充滿自豪與懷舊之情。

義大利媒體「頁報」(Il Foglio)在3月18日,推出全球首份由AI(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刊物,並舉行發布會,各方媒體嚴陣以待。(攝影:黃雅詩)

因此當與會外媒提出第一個靈魂拷問「AI能取代實體記者嗎?」,塞拉沙立刻果斷否決,他相信旗下記者都具有足夠創意與獨特性,不會被AI取代。

塞拉沙回答後,會議室裡爆出哄堂大笑,一位年長記者說「很高興知道這場實驗不是來消滅我們的工作。」

不過從業多年的記者都心知肚明,AI早已大大改變記者工作型態,桌上放置的錄音設備,可即時轉錄文字或翻譯,手機拍照錄影效果足堪專業畫質,讓現在一名記者可身兼「多工」,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

塞拉沙也坦言,他盼透過AI實驗讓新聞從業者反思,自己還有哪些無可取代的價值。《頁報》是主打菁英的小眾媒體,旗下記者僅20多人,文章標榜創意、獨立思考、批判性。至於以客觀記實為主的大眾媒體,若只是生產如出一轍的「+1」報導,是否更容易被AI取代? 這是主流媒體必須審視的議題。

《頁報》另一項懷舊之舉,是AI產出內容不只有數位版,還印成了紙本。

《頁報》另一項懷舊之舉,是AI產出內容不只有數位版,還印成了紙本。(攝影:黃雅詩)

「我們想做的實驗,是結合AI與最傳統紙媒。」《頁報》在每天出版報紙中,另增4頁AI產出內容,主題依序是當日大事、文化、辯論觀點、外交與政經議題。AI內容是由2名記者負責設定題目,再命令AI撰稿,若有明顯錯誤會捨棄不用,或請AI重寫。

比對AI版本與記者採寫新聞,最大差異是AI因無實際採訪,撰稿內容不會使用「直接引述」。但在處理解釋性新聞,或分析整理過去相關案例時,AI速度與準確性都優於人腦。

不過AI實驗最大特點,是許多問題都可以被「滾動式修正」。例如AI撰稿缺乏「直接引述」的問題,除非是記者獨家專訪,AI其實可使用公開記者會和新聞稿資料,只要下達特定寫作模式指令,AI寫稿仍可模擬生動「對話」。

這讓人類記者角色顯得愈來愈「輕鬆」,傳統記者每天大約僅能採寫2到3篇稿件,若使用AI,記者僅負責設定提問、除錯,2人就能製造4大頁內容。

AI因無實際採訪,撰稿內容不會使用「直接引述」。但在處理解釋性新聞,或分析整理過去相關案例時,AI速度與準確性都優於人腦。(攝影:黃雅詩)

有外媒問塞拉沙,AI撰稿如何預防假訊息或認知戰? 他坦言AI確實可能出現「偏見」,他們剛開始用AI撰稿時,發現AI有時會刻意忽略美國總統川普已當選的事實,但透過指令可以勘誤。

但在座談後,諸多外媒坦言,人類記者未必不會成為傳播假訊息的幫兇。無論是否喜歡,媒體人恐怕都該思考,未來該怎樣跟「AI同事」合作愉快。

172.30.1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