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楊千鶴與花開時節

從楊千鶴到楊双子,台灣女性走過百年歲月,過程曲折坎坷,一如台灣自身的命運,透過兩位女性細膩的視角,走出苦大仇深與宿命悲情,讓世人看到台灣命運的無限可能,也啟發著無數台灣主體意識的種子。
2025/4/7
文、攝影:邱祖胤

作家楊双子作品《臺灣漫遊錄》英文版,去年(2004)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消息令人振奮,故事中的兩個「千鶴」,正是作家向台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致敬。

楊千鶴1921年生於日治時期台北,台北女子高等學院(當時台灣唯一女子最高學府)畢業後,開始以日文寫作,並於20歲那年進入《台灣日日新報》擔任家庭文化版記者。

後因戰事吃緊,日方加強皇民奉公運動,並下令裁縮報章雜誌,新聞報導受到嚴重牽制,楊千鶴遂辭去記者工作。

不過在1940~1943年間,楊千鶴廣受邀稿,文章常見於《文藝台灣》、《民俗台灣》、《台灣文學》、《台灣時報》、《台灣藝術》、《台灣公論》、《台灣地方行政》等刊物。

根據前衛出版《花開時節》新書資訊,楊千鶴不只報導、散文見長,小說作品同樣受到關注,1942年的小說〈花咲く季節〉於《台灣文學》發表,被認為是日治時期唯一的一篇描寫受高等教育的台灣女性,在青春期的思想及精神風貌,楊千鶴在小說中提出對婚姻自主、女性的自我概念,也對女性間的友情、家庭親情與溝通,以及幸福等的思考多所著墨,表現相當突出。

楊千鶴於1943年結婚,隨即因家庭狀況及戰局惡化,帶著嬰兒躲空襲過「疏開」生活而擱筆。1945年戰後,更因政權更替、語文遽變等因素而輟筆多年,直到解嚴後才復出文壇。

不過在擱筆期間,楊千鶴仍關心社會事,1950年曾以「無黨無派」的身分參選,當選台灣地方自治首屆民選台東縣議員,隔年亦任台灣省婦女會理事等職。

楊千鶴於1989年重拾寫作之筆,並於1993年在日本出版《人生のプリズム》一書,中譯本《人生的三稜鏡》於1995年在台出版。

受到楊千鶴的啟發,楊双子先於2014年與妹妹楊若暉合作長篇小說《花開時節》,寫的正是楊千鶴的故事,姊妹倆希望效法楊千鶴書寫台灣女性的精神,透過書寫日治時期女性故事,來回應當代台灣人對於身分認同、殖民歷史以及強權壓力的思考。2017年出版之後頗受好評,並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及台灣文學金典獎。

楊千鶴之後再度追隨楊千鶴的腳步書寫台灣女性的心路歷程,其中《臺灣漫遊錄》描述出身富紳家族的青山千鶴子,與出身殖民地台灣的王千鶴,因緣際會展開豐富的台灣鐵道旅行及動人的情誼。

中《臺灣漫遊錄》英文版譯者金翎接受訪問表示,《臺灣漫遊錄》直視帝國、殖民、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沉重」又「壓迫」的主題,卻用用食物、浪漫、幽默來表達複雜和殘忍的歷史,讓讀者較容易消化的同時,也提醒人們歷史是由日常構成的,而日子很少是單方面的,有辛酸也有甜蜜,而在殖民或戰爭時,甜蜜可能會讓回憶更加苦澀。

從楊千鶴到楊双子,台灣女性走過百年歲月,過程曲折坎坷,一如台灣自身的命運,透過兩位女性細膩的視角,走出苦大仇深與宿命悲情,讓世人看到台灣命運的無限可能,也啟發著無數台灣主體意識的種子。

172.30.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