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Tok刮起歐美書市熱潮
歐美最近吹起一股炫書短影音#BookTok潮流,讓奇幻小說《第四翼》賣破1200萬冊,掀起如《哈利波特》般狂熱,在社群時代,書籍不再只是靜靜擺在書架上,而是成為讀者願意驕傲展示的「心頭好」。
電視機傳來「下面一位!」胡瓜的聲音,總會想起那溫馨、充滿歡笑的晚餐時光,節目《綜藝大集合》已拍攝22個年頭,撇除疫情不講,幾乎是全年無休的拍攝,該節目以玩遊戲為架構,但實則深入全台各地人文廟口文化、當地的耆老、神蹟、運動校隊,這都是節目傳遞熱能的重要環節,只是外景節目挑戰大,這22年來他們如何在新的節目來勢洶洶的時局中穩住自己,這向來都是電視綜藝節目第一要面對的大難題。
《綜藝大集合》製作人張智傑用一段話講述自己製作《綜藝大集合》的使命,「被鄉親緊握的暖活雙手,是節目傳遞幸福的熱能,將廟宇文化結合電視娛樂,把笑聲撒到各鄉各鎮,已是節目使命,這使命如同陽光,人人都需要」。
細數《綜藝大集合》拍攝的這22年,張智傑說其實節目在一開始做10年的時候就疲乏了,「當時在想怎樣可以聚集人潮,那宮廟不就是台灣人的信仰重地,果然一開始的效果非常好,但10年過去了,卻發現沒有任何突破和新意」。
這時候《綜藝大集合》開始走出宮廟,試圖轉型,來去各地菜市場、夜市、黃昏市場、海邊沙灘、農會、公所、學校,試圖拉攏年輕族群,未料收視率沒有任何起色,後來節目再度轉往職人,胡瓜跟著各類職人栽種、做工、體驗,收視率一樣平平,對比之前的廟口就是激不起大家注意力。
這時張智傑才發現其實節目要的就是胡瓜跟鄉親的互動,「瓜哥跟鄉親握手寒暄,或是被鄉親打,以及大媽突然去親胡瓜吃豆腐,或是鄉親拿出10年前抱小孩和瓜哥的合照,如今再見面手中的襁褓已長大成高中生,節目中更多的是鄉親凝聚力,也是收視率最主要的客群」,於是乎《綜藝大集合》再度走回宮廟,但融合更多當地人文耆老和奇人異事,沒想到再「錄」就超過20年。
張智傑說:「很多人在講說,《綜藝大集合》就只是在玩遊戲,我覺得這一點是錯的,遊戲只是節目的架構,人性才是節目的主軸,我們在玩的不是遊戲,我們在玩的是人性,遊戲其實只是搭配而已,這是節目很重要的精神」。
張智傑進一步分享,為何節目玩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還有與在地人文的連結,「每到一間宮廟,會先了解主神是什麼,團隊會依主神的特性去設計遊戲,再者會花一天場勘,以宮廟為中心點發散找尋當地人的生活軌跡」。
「每次到一間廟,就按照廟裡面主神的旨意,我們不單單只是在你的廟前,借你的廟口錄影而已,我們還會盡可能去設計跟這間廟有關的遊戲」。張智傑以媽祖廟為例,媽祖掌管大海,團隊就會去設計有關水的遊戲,神明搭轎子出巡,我們也設計扛轎遊戲,搭配噴水,來賓在轎子裡面被噴濕,節目的趣味性就出來了。
說著《綜藝大集合》歷程,張智傑提到除了神明廟宇,當地的耆老也是節目很重要的一環,「某鄉鎮有名已經104歲的阿嬤,她的行動還很自如,我們就邀請她到節目上面跟胡瓜互動,大家一聽104歲現場全部人都嚇傻了,那和老人也可以玩遊戲啊!玩剪刀石頭布,贏了就有一千」,這樣的畫面逗得大家笑呵呵,這種跟地方耆老結合的,也是節目的看點。
再者還有當地鄉鎮的運動推廣,張智傑表示很多鄉鎮都做運動人才的培育,他們很努力,如果再透過節目的推廣,給了他們舞台,或許還可以爭取到一些資源,那不就是一個雙贏的成果,張智傑有次邀請帕運的選手上節目,「他名列前茅,但全台灣沒人知道,我也希望透過節目可以讓大家知道是他為國爭光」。
當然一個節目的豐富度除了內容外,也得有主持人的妙語如珠才能吸引參與鄉民的熱烈回應和電視機前觀眾的目光,胡瓜大喊:「下面一位~」就是這節目最經典的台詞,張智傑和胡瓜合作超過15年,錄影這22年完全不見胡瓜有任何倦怠,「他還是很有熱情,還一直很有衝勁,這真的讓我們很敬佩」。
張智傑形容胡瓜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才剛錄完影,馬上抓人討論下一次錄影的內容,「一開始真的好有壓力,但現在他一個眼神,我就知道他要幹嘛了!」而胡瓜也很願意嘗試新東西,每一次的開會總能激起製作團隊很大的熱情和火花。
現在胡瓜也跳脫電視框架轉戰自媒體,開設《下面一位》YT頻道,張智傑坦言支持胡瓜,並不會覺得節目內容被剽竊,「樂觀其成,因為對他而言是一個很新的嘗試,他走出去了,換個角度想他也號召了一些新的年輕人來看『綜藝大集合』,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感覺,從現在的收視率就可以看出端倪」。
《綜藝大集合》走過22年,直到現在還在持續找尋台灣各地各個宮廟走跳,他們感謝鄉親的熱情支持,感謝鄉親贊助堆高機、挖土機設計節目遊戲,感謝鄉親分享人生故事,感謝鄉親為節目所做的一切,也才讓《綜藝大集合》挺過收視率低谷和疫情。
張智傑依舊對製作節目充滿熱情,他說:「只要是有溫度的事,我們就會去做,做出讓觀眾感動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