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走!讓我們從客庄出發

台灣客語百百種,分為不同種腔調,而大埔腔使用者大多居住於台中東勢、新社一帶,其中慶祝產子、產女的「新丁粄節」也獲得客委會選為「客庄12大節慶之一」。
2025/4/21
文:文化+雙週報編輯小組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多元族群為這片土地帶來豐富的能量,透過有心人的努力,看似傳統、陌生的文化,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尤其是人口僅次於福老族群的客家人,更以堅毅的韌性與創意,讓客鄉及客家文化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本期文化家聚焦其中幾個案例,帶讀者感受這份心動力。

台灣客語百百種,分為不同種腔調,而大埔腔使用者大多居住於台中東勢、新社一帶,其中慶祝產子、產女的「新丁粄節」也被客委會選為「客庄12大節慶之一」。

新丁粄節可說是東勢每年最大的慶祝活動,源自於居民向土地公或是神明祈求生子女,若心想事成,則會以「新丁粄」還願,並將大粄分給鄰居分享好運,活動當天,東勢廟宇將會聯合舉辦活動,並供奉「新丁粄」(類似紅龜粿),居民也會一起製作達1200公斤的大粄,其中製粄、製粿的技術,甚至吸引外縣市店家前來觀摩學習,成為獨特景象。

除了新丁粄節,還有一群來自大茅埔調查團的青年梳理在地歷史,並重拾客家人的龍神信仰,以現代美學方式包裝,打造出被譽為最美台三線的慶典「龍神山水祭」。團長吳哲銘曾在高科技產業工作,40歲那年決定返鄉,他們以當地水圳為據點,不只拜訪耆老、記錄地方歷史,也考慮環境保育,推動友善農作、石虎保育等議題,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客家人的生活態度。

172.30.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