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Tok刮起歐美書市熱潮
歐美最近吹起一股炫書短影音#BookTok潮流,讓奇幻小說《第四翼》賣破1200萬冊,掀起如《哈利波特》般狂熱,在社群時代,書籍不再只是靜靜擺在書架上,而是成為讀者願意驕傲展示的「心頭好」。
農曆正月十五,冬天的冷還沒完全褪去,加上連綿不斷地陰雨,你以為會讓人提不起勁走出家門?
這可不一定!台中市東勢區的舊火車站前從早上開始就熱鬧不已,「新丁粄節」從早上9點開始就有連續不斷的活動。大人們在台上現場製作120斤的新丁粄和桃粄;上百位小朋友們也在台下跟著製作迷你版的新丁粄,先將花豆泥包進桃粉色粄皮中,接著把一團包餡的粄放進模型裡,用手壓實,一塊小小的新丁粄就完成囉!
台中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江俊龍穿梭在人群中,先和來自北美旅館公會的外賓打招呼,一會兒又走到台下看看民眾遊樂的狀況。作為東勢人,江俊龍說,新丁粄節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不只是一整年客庄打頭陣的活動,也是東勢人的共同回憶,今年強調「全城」參與,並與學校合作,邀請學生親自「打粄」,親身體驗這項傳統文化。
作為百年以上的傳統慶典,新丁粄節最初是客家人向伯公伯婆(客語的土地公、土地婆)求子後的奉獻,求得孩子的人家會製作「新丁粄」還願,並刻意製作的大一些,也能分送給親友,象徵傳遞好運與平安,而生男孩會準備「新丁粄」、女孩則是有桃子印的「桃粄」。
根據已故文史工作者徐登志留下的資料整理,隨著慶典逐漸擴大,村民們也形成「新丁會」的組織,會員若添丁或新婚,就會製作粄來分享喜氣,做得最大的就能獲得獎金,因此粄越做越大,也形成獨有的「鬪粄」文化。到了元宵節前後,東勢大大小小的廟宇就會擺滿「新丁粄」,當地人就算不是為了求子,也會去廟前擲筊求神明給個好彩頭,若順利擲出聖筊,就能帶回粄沾點好運氣。
乍看之下,新丁粄和紅龜粿有點相似,但江俊龍笑笑地否認並解釋,「新丁粄的皮會更加軟Q,口感很好之外,我們的內餡是使用花豆,既不是紅豆,也不是綠豆,而是把花豆用慢火烘焙,慢慢地炒到有些焦黃,香氣也會上來,特別的甜而不膩,現代人不太喜歡偏甜的口味,這個花豆餡正好能折衷一下。」
只講解差別或許不夠,江俊龍笑說,不少遊客會沿著東勢舊鐵道騎腳踏車遊玩,某次看到一個女生早上出發前買了一斤的新丁粄當點心,騎著騎著就把整塊粄吃掉,晚上要回家前又買了一塊回家,「可見得這是一道充滿幸福感的食物,特別像是喜歡甜點的,一定來要嚐嚐我們的新丁粄,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今年活動現場邀請到製粄資歷44年的師傅吳新發,現場製作重達120台斤的新丁粄,他跟5、6名助手先是將粄皮跟餡料放入巨大的木製模型中壓實,接著端出成品供民眾參觀。吳新發透露,從前期的蒸煮花豆泥與粄皮、放涼、調色,每個步驟都耗時費力,就算動員6、7名壯漢,也得從2天前就從早忙到晚,「這些都是要時間,到昨天晚上都還在忙,昨晚也根本沒什麼睡。」
話鋒一轉,吳新發也提到,因為人口老化加上青年人口外移,其實年年能一起做粄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少,過往曾製作300斤的大粄,但今年成品約落在一塊120斤重,其實也受到影響。
保存傳統文化,除了從鄉土教育建立身分認同,也應該用最直接的方式,讓更多人接觸。環顧新丁粄節會場,有小朋友們做完新丁粄後,笑嘻嘻地拿起來跟隔壁同學炫耀成品,下秒就嘻哩呼嚕的吃光光;另一個角落則是鋪上軟墊,還有放上抓周的小物品,為慶典更添了點生氣,走得更遠些,還能發現至少有10間以上的廟宇都參與了慶典,門口擺滿新丁粄,還有地方媽媽教室、小吃等攤位,整個村莊的人們全都動起來慶祝。
新丁粄節已有百年歷史,雖然有人口老化、青年人口外移的現實影響,不過仍有一群人持續為保存客家文化努力。江俊龍說:「正月十五元宵節,對我們客家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慶,它往往比春節或是初一到初五還要熱鬧,可以說是正月的一個最高潮,而元宵節當天,家家戶戶都在慶團圓。」
慶典年年都會登場,何不明年親自去趟東勢,感受新丁粄節的「鬧熱」(客語熱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