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1月2日值班,上午手機叮咚響著黑鷹直升機墜落在新北市烏來與宜蘭縣礁溪交界的推播快訊,隨即聯絡公司,確認失事位置後驅車前往。進入雪隧,10多輛救難協會用車快速越過車潮,刺耳的警笛聲在隧道中迴蕩。
抵達管制現場,眼前出現一處墓園,將車子停在遠方避免阻礙搜救人員行動。攝影記者集體守在登山口等待消息,轟轟作響的搜救直升機從頭頂飛過,救護車在入口處靜靜等候著。繼之是漫長的等候,隨著生還者陸續後送醫院,夜間,參謀總長遺體在家人及搜救隊陪伴下運出,快門聲此起彼落,管制的軍方人員向救護車行舉手禮。
近3個月後,恰巧被分派到殉職將士紀念專區落成,總統蔡英文、殉職將士家屬與生還官兵均出席典禮,望著總長的年邁母親與殉職將士的家屬們,再度按下快門,心情依舊沈重。
攝影記者的工作必須身在重大新聞現場,無論是天災、人禍或是生離死別。我從來不喜歡拍攝生離死別,如何在記者身份的專業、冷靜與內在心情的起伏抗拒,是至今仍在學習的課題,可能也是個永遠不會結束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