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疫情剛爆發的那陣子,我如果遇到家裡有小孩的朋友,都會關心一句,小朋友的口罩夠嗎?
朋友們則回我,小朋友的口罩夠不夠是一回事,「很多小朋友不喜歡一直戴著口罩的。」想到他們在學校、自己沒看到的地方有沒有乖乖戴好口罩好好洗手?言談之中,些許擔憂的神情從他們的眼中悄悄流出。
幾個月後,我跟朋友搭上高鐵準備北返,隨著排隊人潮走入擁擠的車廂,緩緩走到我們的座位,放好行李,坐下,正要從趕車的急促裡喘一口氣,往右望去,看到一位家長抱著孩子,二人雖然戴著口罩仍睡得香甜,紛擾的包廂、窗外飛逝的夜色燈火,隔著不織布的溫柔一樣動人。
高鐵的到站廣播響起,大人睜開了雙眼,輕輕拍醒懷裡的孩子,二人收好手上的行李,孩子不哭不鬧,口罩始終好好地戴在臉上,手牽著手下車。
這是疫情時代下特有的風景,這個時代長大的孩子們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