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假聲男高音賈洛斯基:閃亮的王子 當代的豔姬

天使般的純淨歌聲、魔鬼般的眩人技巧,現年四十二歲的假聲男高音菲利普.賈洛斯基,以精湛歌藝征服各地樂迷的耳朵
2020/2/15

2020TIFA 假聲男高音賈洛斯基與阿塔瑟斯古樂合奏團
「粹金之聲」 3/20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我在巴洛克音樂裡尋找最原始的魔力 ——賈洛斯基

猶如希臘神話般的細緻臉孔、天使般的純淨歌聲,與魔鬼般的眩人技巧,卅一歲即獲頒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的菲利普.賈洛斯基(Philippe Jaroussky),是當今國際樂壇假聲男高音中,一顆閃亮稀有的珍珠。現年四十二歲的他,已經出道廿年,為了慶祝這廿年的演唱生涯,賈洛斯基出了一套三CD的金牌專輯,除了七首新單曲外,並收錄了歷年來的精華曲目;也出了一本長達一百七十頁的訪談錄《只有音樂才重要》(註1),娓娓道來他的平凡出身、非凡的演唱事業、與佛心般的音樂教育。而巴黎名人蠟像館也在館內豎立一尊他的蠟像;法國著名的《音域》雜誌也以他作為封面風雲人物,各大媒體電台紛紛採訪他,聽他成功背後的故事。

擁有眾人「夢想的聲音」,賈洛斯基這廿年來的成就並非偶然,套句次女高音芭托莉(Cecilia Bartoli)的話:「我知道我的歌聲美,那是因為我努力讓它美的!」由於起步得晚,再加上天生音量的不足,音質也平淡無奇,賈洛斯基只能靠後天不斷的努力,讓原本尖銳、細小脆弱的高音慢慢增厚、圓潤,就像他自己說的:成為一瓶好酒後,聽起來才能順耳。比起十年前,現在的他可以多唱一個高音,在胸腔的音域也比較飽和,可以詮釋他的閹伶偶像——卡列斯替尼(Giovanni Carestini,1704-1760)(註2)的某些艱難曲目(註3)。儘管如此,賈洛斯基對花腔的展現,在高音的應用音域mi跟sol之間掌握自如,再加上他高音的音色與童音相似,都是讓他成功的關鍵。

人物小檔案:賈洛斯基

◎ 1978年生於法國北部的伊夫林省(Yvelines)。
◎ 2000年發行第一張唱片,2001年取得巴黎地方高等音樂院古聲樂文憑。
◎ 四度獲得法國古典音樂最佳抒情演唱獎(2004、2005、2007、2010)。
◎ 2008年贏得德國古典回聲年度新人歌唱獎。
◎ 2009年獲頒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從前從前有一個小王子

相對於其他演出家來說,賈洛斯基的音樂啟蒙開始得很晚,因一位國中音樂老師貝爾唐(Gérard Bertram)的多元化教學,賈洛斯基才開始喜歡音樂。貝爾唐曾為他寫了一首歌曲〈小王子〉,讓他在當地的市立戲劇院登台演唱,這個美好經驗一直烙印在他心中(註4)。也因貝爾唐的鼓勵,賈洛斯基進入當地的市立音樂院 (Conservatoire de Sartrouville)就讀,開始學習小提琴。但由於起步晚,加上第四根手指缺乏獨立性,讓他知道他永遠不會成為頂尖的小提琴家。然而,上帝似乎為他安排了另一條路。在參加布隆涅音樂院小提琴入學考試失敗的當天,他無意間與一位聲樂學生閒聊。這位學生後來帶他認識有名的假聲男高音法比斯.狄.法勒勾(Fabrice Di Falco)。在聽過法勒勾的音樂會後,賈洛斯基愛上這樣的假聲音質,再加上自己也喜歡以頭聲方式唱歌,十八歲的他決定轉換跑道,朝向聲樂發展,實現這些年來沉睡在他心中的願望——當個舞台上的「小王子」。

廿一世紀的絕代豔姬

賈洛斯基於是跟隨法勒勾的聲樂老師妮可.法莉安(Nicole Fallien)上私人課。從發聲練習到對歌詞的詮釋,從巴洛課音樂到佛瑞(Gabriel Fauré)的法國藝術歌曲,法莉安嚴謹紮實的教學,讓賈洛斯基六個月後順利考入巴黎地方高等音樂學院的聲樂組,跟隨著名的男高音拉布雷尼(Michel Laplénie)主修巴洛課音樂。然而,課堂上的學習,遠不及親自到法國國家圖書館發掘未知名的樂譜與手稿,此刻,他已經知道未來要走的路。一年後,賈洛斯基參加著名的假聲男高音藍涅(Gérard Lesne)的大師班,因他清亮的音質與輕盈的轉音,藍涅選中他一起錄製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的神劇《猶大王—賽德席亞》Sedecia(註5)。這一年是二○○○年,賈洛斯基只有廿二歲,還是音樂院的學生,就出版了第一張專輯。

若說藍涅有慧眼,巴洛克戲劇界大師馬勒奎(Jean-Claude Malgoire)與他的戲劇團「渡光」(Tourcoing),則是讓賈洛斯基在歌劇舞台上,踏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演出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的三部曲歌劇(Trilogie Monteverdi)。由於沒有正式上過戲劇課,與馬勒奎劇團的合作,讓他學習到許多演出技巧與劇本詮釋。一年後,賈洛斯基取得古聲樂碩士文憑,隔年,他成立阿塔瑟斯古樂合奏團 (Artaserse)。

然而與樂團指揮家史畢諾西(Jean-Christophe Spinosi) 的合作,才是將賈洛斯基塑造成韋瓦第音樂代言人的關鍵。一九九九年,在芭托莉出版了《韋瓦第專輯》引起國際旋風後,賈洛斯基也搭了這股順風車,與史畢諾西共同發行了數張韋瓦第音樂唱片。他發現「韋瓦第」是讓新人快速竄紅的好經紀人。若說韓德爾是陳年的波爾多好酒,韋瓦第則是冒泡的香檳——閃電快速般的音符、出色多采的旋律,在最繁重的樂種裡,使用最精簡的音樂素材,可說是「極限音樂主義」的始祖,也因此最容易獲得現代人的掌聲。

當豔姬遇見女神

二○○八年,賈洛斯基贏得德國最令人矚目的「古典回聲」年度新人歌手。受獎當天,賈洛斯基必須演唱一首曲子,不巧的是那天他生病,幾乎是失聲狀態,只能靠阿斯匹靈來減緩症狀。在排練時,台下坐著同樣獲得年度最佳歌手的芭托莉。賈洛斯基坦承,在自己的偶像面前,唱全世界最艱難的閹伶曲目,而且還是以現代樂團編制來伴奏,只能咬緊牙硬著頭皮上陣。排練結束後,芭托莉悄聲跟他說:「我要跟你提議點東西。」就這樣,二○一○年,他與芭托莉在巴黎普蕾耶勒音樂廳(Salle Pleyel)一同登台演出韓德爾的《凱薩》。此後,兩人不論在舞台或是在唱片上皆有多次的合作經驗(註6),而也因芭托莉,讓他踏上國際舞台,「芭托莉是女神,是真正的歌唱女神,舞台上跟她排練一次,勝過十年的戲劇課。」賈洛斯基如是說。

佛心般的音樂教育

賈洛斯基出生於巴黎郊區一個平凡的家庭(註7),他的父母,尤其是在得知他的性向愛好後,始終支持與包容他。三年前,他的父親因胰臟癌去世,他開始思索人生的價值。他知道這輩子與他的同志愛人勒忽(Sébastien Leroux)是不會有小孩的,兩人於是決定共同創辦「賈洛斯基音樂學校」(註8)來培養教育更多的孩童。藉由申請政府經費與獲得私人財團的補助,音樂學校每年招收廿五個七到十二歲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提供免費的音樂課程與樂器;另外也提供廿五個名額,幫助十八到卅歲有才能的年輕人成為職業音樂家。

一路走來,賈洛斯基覺得自己很幸運,一直有對的人出現在對的時間幫助他,啟發他,並引導他。他也希望將這股正能量傳承下去,期許在未來的廿年,與音樂學校的青年學子一起創作更多美麗動人的音樂。

註:

1. Philippe Jaroussky : Seul compte la musique, conversation avec Vincent Agrech, Paris, Editions Papiers Musique/Humensis, décembre 2019.
2. 賈洛斯基曾以他作為碩士論文題目,2007年並出了一張專輯《卡瑞斯提尼:閹伶歌手的故事》Carestini. The Story of a Castrato(Porpora, Haendel, etc.), Le Concert d’Astrée, dit. E. Haïm, Erato 2007.
3. 如韓德爾歌劇《阿爾馨娜》Alcina裡的〈在岩石洞穴裡Sta nell’Ircana pietrosa tana〉。
4. 當年的演出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
5. 賈洛斯基演唱賽德席亞之子伊斯邁勒(Ismaele)一角,這張唱片可在誠品書店找到。
6. 如賈洛斯基參與芭托莉的專輯《任務》(2012),芭托莉也在賈洛斯基的專輯《法里內利》(2013)參一腳。
7. 賈洛斯基的父親是在水泵公司的上班族,母親負責家務。在賈洛斯基身上其實有著四分之一的俄國血統。1917年俄國大革命,他的曾祖父從聖彼得堡逃亡到法國,在巴黎相識同樣逃難的曾祖母,兩人於是在法國落地生根。然而「賈洛斯基」這個帶有濃濃俄國味的姓氏卻是與他們無關,而是誤打誤撞來的。當賈洛斯基的曾祖父逃入法國邊界時,人家問他叫什麼名字,他用俄語回答:「我是俄國人(ya-russky),結果他的身分證姓氏欄上就被填了Jaroussky。
8. 關於此學校的詳細介紹,可參考academiejaroussky.org/

(本文由《PAR表演藝術》雜誌 授權轉載)

172.30.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