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設計也能改變社會

設計不只是帶來美學創意,也具有扭轉人心的力量
2020/1/4
文:鄭景雯

1960年代,西方社會透過搖滾改變世界作為訴求,讓全球各地的樂迷、樂手,發展出一套以搖滾樂作為反抗社會的另類思潮,這股思潮到當代成為主流,它還繼續在發揮影響力,然而到了21世紀的台灣,這股對社會提出反思的逐漸轉為「設計」。

2019年底,《Shopping Design》公布年度Taiwan Design Best 100,選出100組不容錯過的設計人事物,文化+有幸名列其中。這個獎項有趣的在於入選等於得獎,不像新聞獎項,入圍名單公布後,頒獎典禮的重頭戲便在誰得獎,每個獎項最終只能有一個得獎者,也因此在新聞獎項頒獎典禮現場,入圍者總有彼此較勁的意味,最後落得幾家歡樂幾家愁。

文化+雙週報入選台灣設計best 100(攝影:中央社記者吳家昇)

反倒是Taiwan Design Best 100頒獎典禮當天,得獎者像是出席一場設計人的大Party,彼此恭喜著對方獲獎,同行也藉此敘舊交流,雖然多少有設計人關起門來聚會的意味,但從這100組不容錯過的設計人事物,卻能感受到這一群人,期望藉由微小的力量來改變社會的心。

設計的改變就像文化一樣,很難立竿見影,總是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行動或活動事件,日積月累的堆疊,才能看見些微的改變。

不過與其說設計能改變社會,不如說設計能扭轉人心。2019年有不少因為導入設計,進而扭轉形象的案例。像是台鐵局公布改造後的黑橘觀光列車、公路總局公布國道客運「北花線」,都因為加入設計構思,不僅為交通工具帶來新面貌,也改變過往公務體系的運作模式。

北花線客運內裝明亮(攝影:中央社記者王騰毅)

客委會主辦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以藝術串連台三線的軟硬體,活動橫跨5個縣市、10個鄉鎮市、共150公里,為期58天、50件藝術作品,讓民眾可用緩慢的方式,細細品味客家聚落萬種風情。然而,這項活動若沒有中央與地方公部門的支持也無法完成,難怪中原建築系教授曾光宗說,「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公部門改變了」,鬆動公部門過往只循舊有既定的模式。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大窩穿龍圳—藝術家安聖惠「編織技藝」(客委會提供)

而從2019年香港反送中的社會運動來看,有許多人透過海報、音樂、網站、平面設計等表達個人想法,透過影像、圖畫的力量傳達理念,近期台灣也有平面設計師發起海報設計串連,以GraphicDesignForDemocracy為主旨,針對2020決定台灣未來的總統大選為主題進行海報設計,不少設計師發揮創意,透過海報倡導投票的重要性,彰顯台灣得來不易的自由與民主。

最近在Netflix看了一部由日本漫畫改編為動畫的《JOJO的奇妙冒險》,才重新迷上這部從90年代就開始風行的少年漫畫。漫畫家荒木飛呂彥在風格和故事基調上,加入了各種怪誕卻充滿藝術感的隱喻,隨著東京奧運在不久後將登場,東奧也找上荒木飛呂彥設計奧運海報。

日本漫畫產業強大,就連公部門也不吝惜向漫畫家取經。而台灣這幾年民間的設計、文化力不斷蓬勃發展,公部門再進一步「扭轉」形象的藍海,或許就在民間。

(本文主照:台鐵觀光列車新設計。攝影:中央社記者王騰毅)

172.30.1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