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上去是為了活下去:阿根廷機車騎士城市生存術

推薦閱讀
不只是交通選項 而是生活的轉彎
阿根廷國家車輛登記局(DNRPA)統計,2023年全國新登記機車數達42.5萬輛,較疫情前平均年增近1/5。
在阿根廷各城市中,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車使用情況尤為集中,增幅最為明顯,因此成為這波機車浪潮與城市變遷的縮影。這股潮流並非單純的「交通工具普及」,而是與生活成本、就業型態和社會結構緊密交織的城市現象。
2020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席卷下,許多人失去正式工作,轉換到外送產業;機車成了生計的起點,也成了奔波街頭的工具之一。許多通勤上班族因應社交距離,也加入兩輪族。
在阿根廷街頭,無論男女大多騎的是檔車。騎士們表示,選擇這類型並非追求外型,而是考量其耐用性、適合長途和阿根廷顛簸路況。
機車入侵人行道 城市空間漸失平衡
從過去行人自在漫步的人行道,到如今連在市中心也得閃避停車或騎上來的機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景正在改變。在街角咖啡館外、辦公大樓下,人行道常常被一整排機車占據,成為日常。
雖然市政府規定,機車應與汽車一樣停放於指定區域,部分地區也設立機車專用停車格,但現實中,人行道逐漸變成「灰色地帶」。騎士們依靠實戰經驗摸索出一套規則:沒有被開罰單或被拖吊過的地方,就是可以停車的地方。
對騎士而言,少繞點路、停得方便,是多年累積的城市生存智慧;但對市民來說,這種「騎士邏輯」有時卻成了新的壓力來源。
一位住在市中心的上班族無奈地說,上下班經常要注意人行道的機車,有次還差點被騎上人行道的外送員撞到。也有居民感嘆,人行道變成「不是人走的」,與路人交錯都得側身閃避。
城市空間有限,執法與設計尚未跟上機車族的成長速度。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正面臨著新的空間壓力與治理課題。


在亂中求生 蛇行成解套?
街訪時,一位機車快遞員對我這個來自台灣的記者感到好奇。他說,曾看過台灣街頭的影片,那密集的機車流像螞蟻大軍一樣龐大。
「你們機車怎麼在路口轉彎?有什麼規則嗎?」他問。
我解釋了台灣的「待轉」制度。他聽了,附和點頭說:「比我們現在這種亂中求生的狀況好多了。」
這名快遞員說,在阿根廷,儘管機車名義上擁有與汽車相同的路權(法律未規定機車須行駛於車道內側或外側,並且允許上高速公路),實際情況卻常被邊緣化。
受訪騎士抱怨汽車與公車不讓路,認為在車陣中快速穿梭反倒安全;開車者則批評騎士亂鑽亂騎,雙方相互叫陣。
生計與風險並存:搶案成為新常態

騎機車的人多了,機車搶案也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新聞畫面一再播出類似場景:路人走在街頭,一輛雙載機車突然衝出,搶奪手機或包包後迅速逃逸,過程往往不到5秒。這不是電影,而是真實上演的街頭事件。
儘管媒體畫面常聚焦於機車搶案,但對多數騎機車為生的人而言,他們既是交通主角之一,也是治安風險受害者。
街訪中,我遇到的幾乎都是男性騎士,年齡橫跨25至50歲。他們說,最怕的不是下雨或塞車,而是機車被搶走。
唯一遇到的女性機車騎士瓊阿娜(Joana)臉上掛著愁容說:「我騎了4年,被搶過2次。」
瓊阿娜疫情時失業,開始學著騎機車,靠外送養活自己;因為被搶過2次,瓊阿娜現在騎的是她的第3台機車。已經在阿根廷騎車超過20年的狄艾戈(Diego)眼神中沒有害怕,但說他被搶過3次機車,每次都被直接攔下、持械搶奪。
騎士們都清楚,自己可能再次成為搶案受害者。
正因如此,不少阿根廷騎士開始組織自救網路。他們透過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群組分享哪條路最危險、哪個路口剛發生搶案、哪裡有警方臨檢。不只是資訊交流,當有人在群組喊出「被搶了!」常常能瞬間召集數名騎士追車、幫忙報警。

阿根廷如何回應這股變化
機車大量出現,除了反映大家努力開源節流,也對城市規劃提出新的挑戰:人行道與馬路的界線逐漸模糊,公共空間的使用權誰來界定?城市治理如何應對機車族的移動模式?
阿根廷至今尚未完全找到答案,只有交警仍時常臨檢開單,但對數以萬計的騎士而言,他們無暇等待制度跟上,只能持續在城市的縫隙中前進。因為,對他們來說:騎上去,是為了活下去。(編輯:陳妍君)11404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