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騎上去是為了活下去:阿根廷機車騎士城市生存術

白天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世界上最寬的「7月9日大道」(Avenida 9 de Julio)一如往常喧鬧,不同的是多了一輛輛機車如逆流而上般穿梭在車陣間。紅燈前,他們默默排隊;綠燈一亮,瞬間散開成無規則的隊形,像為城市脈搏加速—這是COVID-19疫情後,阿根廷街頭最顯著的「新風景」之一。

中央社駐布宜諾斯艾利斯特派員黃韻如

2025/4/9 20:08(4/12 12:53 更新)

綠燈一亮,布宜諾斯艾利斯「7月9日大道」上的機車迅速分散前行,在車流縫隙間穿梭,成為阿根廷街頭新風景。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綠燈一亮,布宜諾斯艾利斯「7月9日大道」上的機車迅速分散前行,在車流縫隙間穿梭,成為阿根廷街頭新風景。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不只是交通選項 而是生活的轉彎

阿根廷國家車輛登記局(DNRPA)統計,2023年全國新登記機車數達42.5萬輛,較疫情前平均年增近1/5。

在阿根廷各城市中,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車使用情況尤為集中,增幅最為明顯,因此成為這波機車浪潮與城市變遷的縮影。這股潮流並非單純的「交通工具普及」,而是與生活成本、就業型態和社會結構緊密交織的城市現象。

2020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席卷下,許多人失去正式工作,轉換到外送產業;機車成了生計的起點,也成了奔波街頭的工具之一。許多通勤上班族因應社交距離,也加入兩輪族。

在阿根廷街頭,無論男女大多騎的是檔車。騎士們表示,選擇這類型並非追求外型,而是考量其耐用性、適合長途和阿根廷顛簸路況。

機車入侵人行道 城市空間漸失平衡

從過去行人自在漫步的人行道,到如今連在市中心也得閃避停車或騎上來的機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景正在改變。在街角咖啡館外、辦公大樓下,人行道常常被一整排機車占據,成為日常。

雖然市政府規定,機車應與汽車一樣停放於指定區域,部分地區也設立機車專用停車格,但現實中,人行道逐漸變成「灰色地帶」。騎士們依靠實戰經驗摸索出一套規則:沒有被開罰單或被拖吊過的地方,就是可以停車的地方。

對騎士而言,少繞點路、停得方便,是多年累積的城市生存智慧;但對市民來說,這種「騎士邏輯」有時卻成了新的壓力來源。

一位住在市中心的上班族無奈地說,上下班經常要注意人行道的機車,有次還差點被騎上人行道的外送員撞到。也有居民感嘆,人行道變成「不是人走的」,與路人交錯都得側身閃避。

城市空間有限,執法與設計尚未跟上機車族的成長速度。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正面臨著新的空間壓力與治理課題。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一處辦公大樓下,原本寬敞的人行道如今劃設為機車停車區,成為上班族每日的臨時車庫。隨著機車族激增,市政府設置專區因應需求,但也使行人通行空間變得更擁擠。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一處辦公大樓下,原本寬敞的人行道如今劃設為機車停車區,成為上班族每日的臨時車庫。隨著機車族激增,市政府設置專區因應需求,但也使行人通行空間變得更擁擠。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阿根廷總統府對面的中央銀行門口人行道,如今也成為機車停車場的一部分。在經濟壓力與交通需求下,這樣的街景,成為阿根廷城市空間變遷下的新風景。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阿根廷總統府對面的中央銀行門口人行道,如今也成為機車停車場的一部分。在經濟壓力與交通需求下,這樣的街景,成為阿根廷城市空間變遷下的新風景。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在亂中求生 蛇行成解套?

街訪時,一位機車快遞員對我這個來自台灣的記者感到好奇。他說,曾看過台灣街頭的影片,那密集的機車流像螞蟻大軍一樣龐大。

「你們機車怎麼在路口轉彎?有什麼規則嗎?」他問。

我解釋了台灣的「待轉」制度。他聽了,附和點頭說:「比我們現在這種亂中求生的狀況好多了。」

這名快遞員說,在阿根廷,儘管機車名義上擁有與汽車相同的路權(法律未規定機車須行駛於車道內側或外側,並且允許上高速公路),實際情況卻常被邊緣化。

受訪騎士抱怨汽車與公車不讓路,認為在車陣中快速穿梭反倒安全;開車者則批評騎士亂鑽亂騎,雙方相互叫陣。

生計與風險並存:搶案成為新常態

在以打檔機車為主流的阿根廷街頭,速克達相對少見,許多騎士認為它僅適合路況良好的城市使用。圖中騎士所騎乘的,正是一輛光陽速克達,格外顯眼。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在以打檔機車為主流的阿根廷街頭,速克達相對少見,許多騎士認為它僅適合路況良好的城市使用。圖中騎士所騎乘的,正是一輛光陽速克達,格外顯眼。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騎機車的人多了,機車搶案也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新聞畫面一再播出類似場景:路人走在街頭,一輛雙載機車突然衝出,搶奪手機或包包後迅速逃逸,過程往往不到5秒。這不是電影,而是真實上演的街頭事件。

儘管媒體畫面常聚焦於機車搶案,但對多數騎機車為生的人而言,他們既是交通主角之一,也是治安風險受害者。

街訪中,我遇到的幾乎都是男性騎士,年齡橫跨25至50歲。他們說,最怕的不是下雨或塞車,而是機車被搶走。

唯一遇到的女性機車騎士瓊阿娜(Joana)臉上掛著愁容說:「我騎了4年,被搶過2次。」

瓊阿娜疫情時失業,開始學著騎機車,靠外送養活自己;因為被搶過2次,瓊阿娜現在騎的是她的第3台機車。已經在阿根廷騎車超過20年的狄艾戈(Diego)眼神中沒有害怕,但說他被搶過3次機車,每次都被直接攔下、持械搶奪。

騎士們都清楚,自己可能再次成為搶案受害者。

正因如此,不少阿根廷騎士開始組織自救網路。他們透過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群組分享哪條路最危險、哪個路口剛發生搶案、哪裡有警方臨檢。不只是資訊交流,當有人在群組喊出「被搶了!」常常能瞬間召集數名騎士追車、幫忙報警。

阿根廷機車騎士以男性為多數,女性身影仍然稀少。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女騎士瓊阿娜(Joana)(左前)向記者表示她正在工作,簡單回答幾句後,便專注地確認外送平台下一筆訂單,為生計持續奔走。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阿根廷機車騎士以男性為多數,女性身影仍然稀少。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女騎士瓊阿娜(Joana)(左前)向記者表示她正在工作,簡單回答幾句後,便專注地確認外送平台下一筆訂單,為生計持續奔走。中央社記者黃韻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攝 114年4月9日

阿根廷如何回應這股變化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機車大量出現,除了反映大家努力開源節流,也對城市規劃提出新的挑戰:人行道與馬路的界線逐漸模糊,公共空間的使用權誰來界定?城市治理如何應對機車族的移動模式?

阿根廷至今尚未完全找到答案,只有交警仍時常臨檢開單,但對數以萬計的騎士而言,他們無暇等待制度跟上,只能持續在城市的縫隙中前進。因為,對他們來說:騎上去,是為了活下去。(編輯:陳妍君)11404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