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泰晤士河畔濃濃台灣風 15部電影解鄉愁

(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12日專電)倫敦泰晤士河畔迎來今年最盛大的台灣電影節。文化部和英國電影協會(BFI)合作,4月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南岸影城(BFI Southbank)推出「多元聲音:重構台灣新電影」,15部電影讓旅英台灣人解鄉愁。
「多元聲音:重構台灣新電影」(Myriad Voices: Reframing Taiwan New Cinema)總計放映15部電影、提供30多個場次,涵蓋侯孝賢、楊德昌、王童、萬仁、張毅、陳坤厚、黃玉珊等多位導演的代表性作品,包括「風櫃來的人」、「小爸爸的天空」、「最想念的季節」、「落山風」等。

來英國工作3年的林妙恆是大學數位設計教育視覺設計師,她說,實在是太開心了,倫敦是一個國際化城市,她要帶她的英國朋友和同事一起來看台灣電影,這比她費盡唇舌介紹來得輕鬆容易,相信看了電影後,她的英國朋友們會更了解台灣歷史和文化,也會像她一樣喜歡台灣、愛台灣。
英國居民詹姆士(James Scott)說,他住在瑞丁(Reading),他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全是英語,他的家人和朋友只看英語電影,今天來到泰晤士河畔,得知台灣電影在倫敦上映,他很好奇,想進一步了解台灣,他認為電影是推動國際交流最好的方式。
活動一大亮點是12日舉行的台灣新電影研討會,從學術研究、文化、社會、政治和產業面探討台灣新電影運動,邀請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創辦人暨導演黃玉珊擔任與談人,從女性主義觀點解析1980年代的台灣電影產業發展。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分校(UC Santa Barbara)研究員蔡佩真受邀參加台灣新電影研討會,她說,她的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探討1980年代台灣電影,她發現台灣電影女性導演比例偏低,而且作品大多偏向紀錄片,少有女姓能擔任劇情長片導演,希望未來能看到台灣電影產業有更大的「性別包容性和主題多元性」。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黃麗慧是馬來西亞籍,她說,她非常喜愛台灣電影,希望台灣電影行業能鼓勵更多女性參與。
「多元聲音:重構台灣新電影」舉行地點南岸影城,鄰近倫敦知名景點,看電影之際,可以順道漫步泰晤士河,走訪大笨鐘、西敏寺、倫敦眼、聖保羅大教堂、倫敦塔與塔橋等景點。(編輯:韋樞)114041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