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測試觀眾解讀藝術品 無解說仍能見深層意涵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11日電)藝術品常讓人看不懂?公視節目「藝術很有事」實際測驗,一字排開藝術家劉文瑄、崔廣宇、廖建忠作品,並邀不同年齡層觀眾欣賞,即便在無說明狀況下,也有人能看見深層意涵。
「藝術很有事」製作人徐蘊康與企劃編劇蔡禹信,近期創新製作特輯「我們與藝術的距離」,結合實境與紀錄,將攝影棚改造為美術館,讓10幾名觀眾欣賞3名藝術家多件作品,藝術家則隱身其中,在旁聆聽觀眾對作品最直接的感受與詮釋。
劉文瑄擅長創作抽象塗畫(Drawing),在這場實驗中,她展出「之間:消波塊.鳳林」與「之間:大石頭.鳳林」。有6歲觀眾將前者比喻為充滿門窗的村莊;後者則讓她與大學生莉琪聯想到電影「魔法公主」中的夜光精靈與山犬毛球。
在劉文瑄現身與民眾互動後,6歲的小觀眾主動請求觸摸作品,親身感受藝術魅力。劉文瑄今天透過公視分享:「聽到直覺性的形容作品,非常激動。」她說,此次展出作品,足足花1週的時間在消波塊上貼雙面膠,再以4X5相機拍攝。
崔廣宇則以反思社會的行為藝術聞名,例如錄像作品「當代生活習作:預言」中以雨傘噴水測試民眾,還有「隱形城市:利物浦精神」中違規穿越馬路的創意設計,在馬路旁高欄上放著坐墊,讓表演者紛紛以坐墊為支點橫越高欄,違規穿越馬路。他期望,以作品讓大眾重新檢視環境中的問題。
崔廣宇表示,他以創作介入城市,轉化其狀態,引發反思與批評。他認為觀眾有不同解讀層次,小朋友可能只是覺得好笑,但有人能看見深層意涵,這讓他感到欣喜。
有「藝術界魔術師」之稱的廖建忠,創作靈感來自日常片段,其「表面工程法」系列以精細木作擬仿真實物,改變觀眾感知的慣性。作品「貨車廂(TO-DAY)」以薄木打造貨車廂造型,也引發觀眾對真實與虛構的思辨。
「我們與藝術的距離」特輯今晚於「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及公視+上架,12日下午2時30分於公視播出。(編輯:龍柏安)11404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