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擺脫不了大國政治的陰影
推薦閱讀
「一帶一路」始於中國經濟崛起,政治上要有更多權力分配之際。10年前,剛上任不久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外交場合上各宣布一條陸路與一條海路的絲綢經濟帶,拉開「一帶一路」的序曲。起初的樂曲寄望是美好和諧的,但是現實的骨感,讓「一帶一路」作為周邊外交工具需要再經考驗。
要怎麼一言以蔽之的說明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什麼?為什麼中國要到其他國家做基礎建設?這一看似龐大又深奧的問題,其實可從歷史觀之與借鑑。
世界上任何崛起的大國都喜歡向他國推廣自己本身的「制度優勢」,或是將自身的「大基建」植入其他國家的領土,只是敘述與行動的方式不同。
近代西方史,英國、法國將自身的制度與思想傳播海外;近代的中國史,各國列強在領土範圍內也是如此。更近來看,美蘇競爭的冷戰時期,世界劃分兩大陣營,美國的馬歇爾計畫,以及蘇聯的共產國際,雙方在世界各地也將自身的經濟制度與思想在陣營內傳遞,一時風風火火。
中國的「一帶一路」也擺脫不了這種大國崛起與競爭的模式,將自身的「進步」、大基建的制度計畫推廣到其他國家。偏偏,「一帶一路」的計畫在實踐當中受到許多當地國家的政治與社會反抗,這些國家的制度與社會風情,與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完全不一樣,令「一帶一路」想要成為改善中國形象的政治工具蒙上陰影。
對於這些大型基建計畫,中國沒想到的是比起初設想的來的複雜。小到當地國的居民為了自身利益,或因領土徵收不攏與房屋破損等各種原因,起身反抗;大到成為各國政治上攻擊的工具,拒絕這種「中國合作」,抗拒中國影響力與日俱增。
更為重要的是,眼下中國要崛起碰到的美中關係更令「一帶一路」這一外交政策工具顯得尷尬。美中的結構性競爭反映在各個層面,貿易戰、科技戰、地緣政治,以及台灣議題上都需要龐大的經費支出。
如此看來,孰輕孰重?
另一尷尬的是不斷表態要來北京參加高峰論壇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在在令峰會失焦。第三屆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恰逢俄烏戰爭與以巴衝突的煙硝之下,外界將雙眼放在這次峰會蒲亭的一言一語與一舉一動,以及他會與習近平談什麼等中俄詭譎關係。
如此看來,這一峰會原本要達到的宣傳效果也大打了折扣,更顯示外交與國際政治絕非宣傳說的算,外界的關注仍是在大國關係。
在以上種種情況之下,「一帶一路」的成效與功過不如中國媒體唱和的美好,短時間也難以評估它是否成功,需要歷史給答案。但能肯定的說,真要成功,終究要回到大國政治的本質。(編輯:唐佩君)11210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