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與蠟燭共舞 台灣藝術家陳亮融倫敦演出

2025/4/4 08:43(4/4 09: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灣藝術家陳亮融(右)和舞蹈藝術家席琳(左)面對面,以燭光對話。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攝  114年4月4日
台灣藝術家陳亮融(右)和舞蹈藝術家席琳(左)面對面,以燭光對話。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攝 114年4月4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3日專電)台灣藝術家陳亮融今天晚間在倫敦修道院藝廊(Nunnery Gallery)為她的蜂蠟藝術裝置「陰晴圓缺之於自負盈虧」,舉行一場動態藝術表演,探索燭光在空間中的變化。

陳亮融與舞者席琳(Céline HyunJin Barreau)一起合作。陳亮融持著蠟燭,席琳隨著音樂起舞,隨著蠟燭一一點燃,漆黑的現場逐漸有了溫暖的光亮,接著兩人手持蠟燭共舞。整個表演為15分鐘,隨後燭光消逝,象徵短暫的存在。

陳亮融創作靈感來自於她對蠟燭的痴迷以及她對清潔工作的感受

她說:「每天早上,我會把蜂蠟融成液態,沿著懸吊的棉線往下滴,形成蠟條結構,到了下午會凝成固狀。黃昏時,我點燃蠟燭,靜靜的觀賞到熄滅。第二天早晨,我會以精進製作方式,重複製作蠟條結構,晚上再次點亮它。這個過程和我打掃房間時,感受很類似。」

陳亮融解釋,當她兼職打掃出租房間時,她必須日復一日重覆擦著同一張桌子,以維持著表面的清潔,對她來說,這是「平凡的勞動與徒勞」。有時她會想,或許不需要維持表面的清潔,那麼,她每天擦桌子都是徒勞無功,如同她製作蠟燭並點燃蠟燭時,蠟燭最後會熄滅,一切化為虛無。雖然表達的是清潔工作,但現場卻呈現與現實抽離的夢幻美感。

瑞士籍席琳是專業舞者,她很高興參與陳亮融的藝術演出。她說,靜態藝術展加入了動態的舞蹈,為藝術賦予新生命。每一次表演她都希望帶給觀眾不同感受,這次的展出,她想探索陰影在空間中的變化。

陳亮融應東倫敦藝術慈善機構Bow Arts邀請參加展出。Bow Arts每兩年舉辦一次東倫敦藝術獎,今年有超過870個藝術家參賽,僅有12位入圍,包括台灣藝術家陳亮融,競爭激烈,入選作品獲得免費展覽空間。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策展人林韻兒(Sandra Lam)表示,雖然入圍藝術家都住東倫敦,但很多來自不同國籍,包括孟加拉、巴西和非洲,藝術家成長的背景影響他們的創作,舉辦這個獎項的目的是希望民眾可以了解東倫敦藝術家,並且讓他們互動交流。

今晚的展出還包括另一位入圍者達西佛萊明(Darcey Fleming)的「房間」編織藝術,邀請參觀者參與佛萊明創造的多彩世界,一起動手編織,目的在建立人與人之間更親密的聯繫和交流。(編輯:田瑞華/周永捷)1140404

台灣藝術家陳亮融(中)、舞蹈藝術家席琳(左) 和策展人林韻兒(右)邀請藝術愛好者前來欣賞東倫敦藝術展。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攝  114年4月4日
台灣藝術家陳亮融(中)、舞蹈藝術家席琳(左) 和策展人林韻兒(右)邀請藝術愛好者前來欣賞東倫敦藝術展。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攝 114年4月4日
藝術家邀請參觀者一起動手編織,建立人與人之間更親密的聯繫和交流。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攝  114年4月4日
藝術家邀請參觀者一起動手編織,建立人與人之間更親密的聯繫和交流。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攝 114年4月4日
台灣藝術家陳亮融(右)和舞蹈藝術家席琳(左)背對背,點燃爉燭。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攝  114年4月4日
台灣藝術家陳亮融(右)和舞蹈藝術家席琳(左)背對背,點燃爉燭。中央社記者黃佩珊倫敦攝 114年4月4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