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花蓮0403地震週年1 / 太魯閣國家公園開園38年來最重傷痕 復原漫漫長路

2025/4/2 08:05(4/3 09:2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0403地震重創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圖為中橫公路176.5公里處遭地震及風災毀損的流芳橋舊橋。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4月2日
0403地震重創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圖為中橫公路176.5公里處遭地震及風災毀損的流芳橋舊橋。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4月2日

0403花蓮地震將屆滿1年,這場地震造成20人罹難、1000多人受傷,許多棟房屋倒塌或半倒,道路、橋梁等等設施受損,中橫、蘇花災情慘重,這一年來受災戶心聲、觀光業的努力、公共設施修復狀況。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張祈花蓮縣2日電)0403強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加上後續豪雨颱風,災情堪稱開園38年來最嚴重。災後一年,太管處以「搶通、復原、強化」3步驟來推動修復工程;也見觀光客開始入園遊覽。

太魯閣美景名聞遐邇,許多中外遊客都是為了一覽峽谷奇景而來,根據花蓮縣政府觀光處統計,太魯閣每年約400萬名觀光客到訪,高峰時達660多萬人次,過去10年間有8年蟬聯花蓮縣各景點觀光人數冠軍。地震後,太魯閣沿線道路與景點面目全非,觀光人數急遽下滑。

0403強震屆滿1年,太魯閣國家公園主要聯外道路-中橫公路,仍有多路段進行災修復建工程,公路局持續實施整點放行、夜間封閉等交通管制;而天祥以東滿布沙土石塊的中橫公路,搶險救災不易,直到今年春節前才重新刨鋪路面。

影片來源:中央社

太魯閣到天祥之間約20公里的立霧溪谷是太魯閣峽谷精華區段,也是地震、颱風災情最慘重區域。砂卡礑、布洛灣山月村、燕子口、錐麓斷崖、流芳橋、九曲洞等知名景點,雖陸續復建,然地景樣貌已與過去大不相同了。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評估太魯閣園區重建時間大約7年,太管處副處長林忠杉表示,以「搶通、復原、強化」3步驟來推動修復工程,面對嚴重災情,也影響工程進度及開放時程。

「燕子口最讓我震撼,震後來到燕子口,一直回想原本是什麼樣子,感覺變特別亮了,原來明隧道整個垮掉。」太管處資深解說員林茂耀坦言特殊峽谷地形,讓復建工程更困難。

砂卡礑步道是太魯閣災情慘重區域之一,0403地震中有多處土石大規模崩落,8名遊客在此喪生。圖為砂卡礑步道入口處解說牌,被落石擊得東倒西歪,太管處解說員到場紀錄。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砂卡礑步道是太魯閣災情慘重區域之一,0403地震中有多處土石大規模崩落,8名遊客在此喪生。圖為砂卡礑步道入口處解說牌,被落石擊得東倒西歪,太管處解說員到場紀錄。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燕子口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地段,山壁陡峭的大理岩、片麻岩中可見壺穴等景觀,地震後,崩落的碎石堆置步道兩旁和步道盡頭的大面積石堆,讓人觸目驚心。

瀏覽更多照片

早年稱為神秘谷的砂卡礑,步道就鑿在大理岩峭壁上,傍溪流而行,風光優美怡人;然而因地震造成多處土石大規模崩落,8名遊客在此喪生,災情慘重。

林茂耀指出,原本計畫布洛灣遊憩區為首波開放區域,但後續接連幾次颱風豪雨,布洛灣聯外道路新增更多邊坡裂縫、大量土石崩落,且有多個巨大石塊,增添移除的困難與時間。

林忠杉說,為了管控修復工程進度,每週與國家公園署召開工程進度列管會報,若有碰到施工困難點即時解決。修復順序依據民生需求為考量,像是蘇花公路沿線的崇德、大清水遊憩區,預計今年4月初完工;同禮部落鄉親出入的得卡倫及大同大禮步道也可望於今年4月初完工,其餘工區仍在加緊趕工中。

瀏覽更多照片

太魯閣區域本就易受地震與颱風雙重影響,加上極端氣候可能加劇地質不穩定性,雖面臨觀光旅遊壓力,但學者建議:因應獨特地質與地形特性應進行更詳細的災害風險評估等前置工作,在尚未完成與確保安全無虞前,不宜貿然開放遊憩區、步道或景點。

林忠杉表示尊重,也會參考學者的建議與評估,贊同各界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在尚未完成與確保安全無虞前,不宜貿然開放的論點。

特殊地質地形,過去也曾發生大小不等災情,太管處並不陌生,但此次災情太過嚴重,第一時間就成立「0403災害重建小組」、接著啟動「緊急搶修先期調查及安全評估建議」委託規劃案,針對砂卡礑、長春祠、布洛灣、燕子口、九曲洞及白楊步道等6條步道,展開影像蒐集、航測等資料並進行比對,分析步道受損及災害類型,提出安全建議和工程修復方向。

此外,啟動「災後風險評估、設計及專案管理」委託案,透過高科技儀器,例如光達、UAV、空拍機等對災區地質、邊坡岩石裂縫、植被等詳細的評估與調查後,給予工程規劃設計施作的方向指引,再進行強化工程。

中橫公路福德祠旁大面積滑落邊坡,原生種植物復育已見初步成果。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3月20日
中橫公路福德祠旁大面積滑落邊坡,原生種植物復育已見初步成果。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3月20日
太管處收集原生種植物種子球,進行邊坡復育工作。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3月20日
太管處收集原生種植物種子球,進行邊坡復育工作。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3月20日

太魯閣國家公園從海岸到高山的9萬2000公頃面積中,具多樣性的物種、獨特的地景地貌、豐富的文化、生態環境,地震後,不只工程的復建,太管處表示,對遊客須做安全、環境教育,針對物種保育做全面性的軟硬體復建。

太管處在裸露的邊坡進行原生種植物復育,目前可見小枝芽冒出頭。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3月20日
太管處在裸露的邊坡進行原生種植物復育,目前可見小枝芽冒出頭。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3月20日
中橫公路福德祠旁大面積滑落邊坡,正在進行原生種植物復育,盼能藉此防堵外來種植物入侵。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3月20日
中橫公路福德祠旁大面積滑落邊坡,正在進行原生種植物復育,盼能藉此防堵外來種植物入侵。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14年3月20日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林忠杉指出,震後園區有多處邊坡裸露,為防止外來種入侵及加速裸露地植被復原,與學者共同進行採集原生植物種籽,針對裸露地進行復原,目前已有初步成效;此外,委託學者協助進行震後動植物棲息地變化調查。

兼顧地方觀光經濟與永續發展,林忠杉說,發展替代景點推動深度生態旅遊也是必要的。在太魯閣部分區域尚未完全開放時,推廣山海小旅行,串連崇德聚落、富世聚落與新城老街、三棧布拉旦聚落,體驗原住民文化、傳統工藝與美食,也將與秀林鄉公所、社區、縣府合作,共同推廣生態文化旅遊,減少對單一景點太魯閣的依賴。(編輯:孫承武)1140402

燕子口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地段,山壁陡峭的大理岩、片麻岩中可見壺穴、湧泉等景觀,地震後,崩落的碎石堆置步道兩旁和步道盡頭的大面積石堆,特殊景觀讓人觸目驚心。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燕子口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地段,山壁陡峭的大理岩、片麻岩中可見壺穴、湧泉等景觀,地震後,崩落的碎石堆置步道兩旁和步道盡頭的大面積石堆,特殊景觀讓人觸目驚心。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太魯閣到天祥之間約20公里的立霧溪谷是太魯閣峽谷精華區段,也是地震、颱風災情最慘重區域。雖然陸續復建,然地景樣貌已與過去大不相同。圖為錐麓斷崖路段,山壁深淺不一顯示不同崩落時期。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太魯閣到天祥之間約20公里的立霧溪谷是太魯閣峽谷精華區段,也是地震、颱風災情最慘重區域。雖然陸續復建,然地景樣貌已與過去大不相同。圖為錐麓斷崖路段,山壁深淺不一顯示不同崩落時期。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太魯閣每年約400萬名觀光客到訪,過去10年間有8年蟬聯花蓮縣各景點觀光人數冠軍。地震後,太魯閣沿線道路與景點面目全非,觀光人數急遽下滑。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太魯閣每年約400萬名觀光客到訪,過去10年間有8年蟬聯花蓮縣各景點觀光人數冠軍。地震後,太魯閣沿線道路與景點面目全非,觀光人數急遽下滑。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震後,原本計畫布洛灣遊憩區為首波開放區域,但後續接連幾次颱風豪雨,布洛灣聯外道路新增更多邊坡裂縫、大量土石崩落,成了重災區。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震後,原本計畫布洛灣遊憩區為首波開放區域,但後續接連幾次颱風豪雨,布洛灣聯外道路新增更多邊坡裂縫、大量土石崩落,成了重災區。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 114年4月2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花蓮0403地震週年2 / 花蓮市區百餘棟危樓 災民無奈猶見樂觀與韌性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