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最近吹起一股炫書短影音#BookTok潮流,讓奇幻小說《第四翼》賣破1200萬冊,掀起如《哈利波特》般狂熱,在社群時代,書籍不再只是靜靜擺在書架上,而是成為讀者願意驕傲展示的「心頭好」。
「不貳偶劇」看似一人劇團,卻在郭建甫的靈活調度下,開創與不同劇團合作及跨界的道路,「堅持下去,專一不二」,為布袋戲演出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AI早已大大改變記者工作型態,桌上放置的錄音設備,可即時轉錄文字或翻譯,手機拍照錄影效果足堪專業畫質,讓現在一名記者可身兼「多工」,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
「聲五洲」團長王英峻有一齣戲「叫我第一名」,很能說明他隨時接受挑戰、求新求變的個性,他多次贏得全國布袋戲比賽冠軍,民間演出邀約接不完,卻少有人知道他有一段砍掉重練的奮鬥歷程……
「下面一位!」電視機傳來熟悉胡瓜的聲音,節目《綜藝大集合》22年種下與台灣各地鄉民連結的種子,製作人張智傑說:「被鄉親緊握的暖和雙手,是節目傳遞幸福的能量」,這就是他製作電視節目的使命。
從楊千鶴到楊双子,台灣女性走過百年歲月,過程曲折坎坷,一如台灣自身的命運,透過兩位女性細膩的視角,走出苦大仇深與宿命悲情,讓世人看到台灣命運的無限可能,也啟發著無數台灣主體意識的種子。
AI帶回思念的人,大港開唱音樂季把「酒國歌王」陳一郎復活了,相隔20年,他的歌聲將重返港都開唱。
史詩電影《粗獷派建築師》為美國男星艾卓安布洛迪奪下生涯第2座小金人,也勾起大眾對於1950至1970年代興盛的粗獷主義建築好奇,而在台灣也保留不少粗獷派建築,包含坐落高雄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和高雄市立文化中心。
德昌既是羚羊也是花豹,像羚羊時刻觀察風吹草動,又像花豹為了完美不擇手段。他的電影如同他的複雜個性,冷靜、理性卻富人文精神。
電影導演楊德昌曾反覆對身邊人說:「如果電影沒有拍好,50年後的人都可以罵你。」陳以文明白,縱使會讓電影製片焦急,或是旁人摸不著頭緒,他不會隨便將作品交出去,甚至楊德昌執導舞台劇的開端,推測也可能是為了要「紓壓」。
相較於大眾熟知的電影導演身分,其實楊德昌小時候熱愛漫畫,還曾畫連載漫畫供同學傳閱,長大後致力籌畫動畫網路、連遺作都是動畫長片《追風》,這「動漫迷」的一面,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中又可見其細節。
比利時最受歡迎的「這貓」40歲了,時時牽動著人心,今年更有22尊大型「這貓」貓銅像在布魯塞爾公園(Parc de Bruxelles)展出,「這貓卡通博物館」將於2026年開幕……
工業區的廠房與公墓交錯,煙囪聳立,墳頭上的草野蠻生長。兩種發達的象徵,為城市風景帶來超現實的魔幻感。
陳建蓁希望突破同溫層、接觸一般大眾,帶大家用比較輕鬆愉快的方式走進環境,讓身體去實際體驗。希望大家對環境產生一定的敏感度,然後獲得深刻的感受經驗,也許對自己所在的區域也能因此產生一些連結。
在國民教育裡安排體育課的重點,是在建立運動的習慣與保持身體基礎的健康動能,從不是為了要把孩子們當作職業運動員來栽培——若我們用看待體育課的相同角度來看待藝術課程或社團活動,會不會有更多不同的理解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