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如今「圓點」早已是草間彌生的招牌,但在年幼時期,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或許也未能想到,這些在她眼中伴隨一生的幻聽幻覺,有朝一日會是現代人所渴望了解的世界,她以藝術造就了一種脫離塵世的烏托邦,也解放了為疾病痛苦的自己。
路上的旅客、朝聖者,在天寒地凍中被雨水打中,伴隨一陣陣歡呼聲,這才發覺不斷落在身上的是皚皚的白雪。大夥兒興奮之餘,街邊小販告訴眾人,這是達蘭薩拉2024年的第一場雪……
年年頒獎,幾家歡樂幾家愁,錯過了獎項不需要否定自己,但想要得獎自我肯定,也是人之常情。
片面的影像很多時候是看圖說故事,決定性瞬間到底決定了什麼……
林郁婷東京奧運遭淘汰,巴黎奧運拿金牌,不同時空,類似畫面,心情卻大不同。
期待機器乖乖,所以餵它吃乖乖,在科技與迷信之間,充滿文化及人性。
「AI內閣」開記者會,場佈階段,人工智慧未及上場,「工作人員」智慧先派上用場。
德昌既是羚羊也是花豹,像羚羊時刻觀察風吹草動,又像花豹為了完美不擇手段。他的電影如同他的複雜個性,冷靜、理性卻富人文精神。
電影導演楊德昌曾反覆對身邊人說:「如果電影沒有拍好,50年後的人都可以罵你。」陳以文明白,縱使會讓電影製片焦急,或是旁人摸不著頭緒,他不會隨便將作品交出去,甚至楊德昌執導舞台劇的開端,推測也可能是為了要「紓壓」。
相較於大眾熟知的電影導演身分,其實楊德昌小時候熱愛漫畫,還曾畫連載漫畫供同學傳閱,長大後致力籌畫動畫網路、連遺作都是動畫長片《追風》,這「動漫迷」的一面,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中又可見其細節。
比利時最受歡迎的「這貓」40歲了,時時牽動著人心,今年更有22尊大型「這貓」貓銅像在布魯塞爾公園(Parc de Bruxelles)展出,「這貓卡通博物館」將於2026年開幕……
工業區的廠房與公墓交錯,煙囪聳立,墳頭上的草野蠻生長。兩種發達的象徵,為城市風景帶來超現實的魔幻感。
陳建蓁希望突破同溫層、接觸一般大眾,帶大家用比較輕鬆愉快的方式走進環境,讓身體去實際體驗。希望大家對環境產生一定的敏感度,然後獲得深刻的感受經驗,也許對自己所在的區域也能因此產生一些連結。
在國民教育裡安排體育課的重點,是在建立運動的習慣與保持身體基礎的健康動能,從不是為了要把孩子們當作職業運動員來栽培——若我們用看待體育課的相同角度來看待藝術課程或社團活動,會不會有更多不同的理解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