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比利時最紅喵皇:「這貓」跨文化跨世代幽默40年

比利時最受歡迎的「這貓」40歲了,時時牽動著人心,今年更有22尊大型「這貓」貓銅像在布魯塞爾公園(Parc de Bruxelles)展出,「這貓卡通博物館」將於2026年開幕……
2023/6/18
文、攝影:田習如

「笑聲為人類特有,肥皂也是。」40年來,一隻經常西裝筆挺的大胖貓,用它帶點惡趣的金句,從報端政治嘲諷漫畫、兒童繪本,到戶外展出的巨大銅雕,伴隨許多比利時人成長。漫畫書還被譯成16種語言出版,包括台灣的中譯本。

它叫「這貓」(Le Chat),創作者傑律克(Philippe Geluck)曾是喜劇演員,1983年3月比利時法語大報「晚訊報」(Le Soir)邀他畫時事漫畫,於是這隻他最初畫在自己婚禮邀請卡上的貓,就此成為比利時法語區「喵皇」。

布魯塞爾著名的漫畫牆,當然少不了「這貓」,它不忘創造笑點,準備把自己「砌進」牆內。(攝影:田習如)

「這幅畫作可能很貴,但你盯著它看不用花半毛錢。」1991年,「這貓」第一次成為傑律克個人畫展的其中一幅,搭配的就是這句話。今年3到6月,22尊大型貓銅像免費在布魯塞爾公園(Parc de Bruxelles)展出,由比利時國王菲力普(King Philippe)親臨揭幕。

傑律克在「晚訊報」3月的專訪中自比為「藝術界的小丑」,他把連載漫畫角色化身為向來古典「正統」的銅像,「用這個嘲弄的角色向古典藝術傲慢地致意」。

這批銅像首展是兩年前在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上。在代表著法式經典、貴族氣息的最著名街道上,擺著這位喵皇正經八百讓小狗「尿過火圈」的銅像(↓見圖),吸引了700萬名法國民眾在疫情期間前來觀賞解悶。

漫畫角色化身為向屬「正統藝術」的銅像,傑律克自言「向古典藝術傲慢地致意」。(攝影:田習如)

傑律克相信幽默可以跨文化、跨世代,因為笑是人類最基本的天性,「嬰兒還不會說話前就先會笑。笑也是一種分享,你甚至可以從別人眼中揣測笑意」,他說,「這貓」能夠讓對它毫無所知的人們先會心一笑,他創作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貓」滿30歲的2013年,在「晚訊報」的政治嘲諷漫畫停載。詢問幾位比利時朋友,他們因對政治冷感或非法語區人,對「這貓」的認識都非來自連載漫畫,而是它多元呈現、與時俱進的各種面貌。甚至它無須說話,反能讓笑意感染更多人。

布魯塞爾的春天陰晴不定,記者幾次路過布魯塞爾公園展場向喵皇塑像朝聖,總能看見老老小小圍繞著「這貓」而笑。例如一尊它高踞頒獎台冠軍位置,兩旁的第2、3名分別是烏龜和蝸牛(↓見圖),無須任何文字說明的趣味穿越年齡、文化、語言隔閡。

恭喜「喵皇」打敗烏龜和蝸牛!它的幽默從比利時法語區擴散到世界,漫畫集已譯成16、7種語言出版。(攝影:田習如)

但身為長年埋身字海的記者,還是最容易被語文打動。例如面無表情的喵皇說:「在今日世界,所謂『行人』通常是指走向自己車子的駕駛。」

「布魯塞爾時報」(Brussels Times)近期也專訪傑律克,問他最喜歡自己哪一幅作品,經過一番遲疑,他指著一幅「這貓」導覽的布魯塞爾旅遊地圖,標題寫著一語雙關的「消息傳千里」(News travels fast)。

1986年「這貓」首本漫畫集短時間內就達3刷,如今23本漫畫集已售出1400萬本,也被譯為16、7種語言,包括2017年台灣出版其中一本用「這貓」式語言趣解聖經的《喵!毒舌創世紀》。

魯塞爾公園展出22尊「這貓」銅像,不分晴雨、無須任何文字說明,傑律克謔而不虐的趣味穿越年齡、文化、語言隔閡。 (攝影:田習如)

目前傑律克積極投入「這貓」博物館計畫,包括每尊最多只製作2個複製品的銅雕也出售募款。出乎他意料的是,全部版本都賣光,還從每尊25萬歐元(約新台幣823萬元)漲價到38萬歐元(約新台幣1250萬元)。

預定2026年開幕的「這貓卡通博物館」也將納入其他以幽默為主題的卡通作品。它將座落在布魯塞爾著名的「藝術之丘」,與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超現實主義名家馬格利特博物館(Magritte Museum)和樂器博物館等相鄰,讓趣味卡通成為此地傳統藝術殿堂的一份子。

每天仍從早上9點投入創作到晚上7點的傑律克,深知他的作品不會也不必討好所有人,因為他將俄國文豪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這句話奉為圭臬:「藝術有兩種,會讓我開心的和不會讓我開心的。」

今年3到6月,22尊大型「這貓」貓銅像免費在布魯塞爾公園(Parc de Bruxelles)展出,由比利時國王菲力普(King Philippe)親臨揭幕。(攝影:田習如)
172.3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