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化作春泥「魯冰花」

1960年,鍾肇政小說《魯冰花》在《聯合報》副刊連載,29年後,電影《魯冰花》上檔,主題曲傳遍大街小巷,後來又拍新版電影及連續劇。「魯冰花」跟現實世界裡的「路邊花」一樣,總是不停化作春泥,既撫慰人心,也成為藝術文化的肥沃土壤。
2023/8/12
文:邱祖胤/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灣文學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非《魯冰花》莫屬,固然是拜電影之賜,以及有一首好聽的主題歌,歌詞最後兩句「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曾令許多人在KTV裡哭到崩潰,這首「想媽媽」之迷因神曲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兩句,可見當年有多轟動。但《魯冰花》故事本身就十分接地氣,它批判教育體制,又批判地方勢力,在感人故事的背後寓意甚深,難怪成為經典。

但魯冰花到底是什麼花?在哪裡看得到?在沒有Google的年代還真有點麻煩,還好現在有網路,上網查馬上可以知道:它是羽扇豆科植物,經常開滿鄉間小道,點染農村景緻,在花葉凋零後更被當成肥料,「魯冰」兩字正是從它的學名Lupinus直譯而來。

不過如果你問老人家「魯冰花」是什麼花?不管他們是用台語或客語回答你,「路邊花」其實是更親切的叫法,這些開在路邊不起眼的花朵,或在茶園裡默默存在,或在田野間肆意綻放,都是鄉下農村最尋常的風景。

《魯冰花》作者鍾肇政在嚴酷的政治環境底下,仍勤奮書寫台灣人的故事,對台灣文學貢獻良多。(圖片來源:中央社)

喜愛登山的朋友漫步台灣山岳,總有機會看到鮮豔美麗、如鈴鐺一般迎風飄逸的「毛地黃」,有人以為這就是「魯冰花」,其實不是。「毛地黃」是「毛地黃」,「魯冰花」是「魯冰花」,而且「魯冰花」無毒,「毛地黃」卻含有劇毒,還需謹慎分辨。但這樣美麗的錯誤至今仍廣為流傳。

以上是「魯冰花」小常識。

話說《魯冰花》為什麼會這麼紅?電影上映是在1989年,距小說原著發表的1960年將近30年,這些年到底發生什麼事?

這得從兩大報的黃金年代說起,《魯冰花》小說一開始在《聯合報》副刊連載,在那個沒有網路的年代,能在兩大報連載作品,也等於是全台灣都知道的事。

但光是連載還不夠,當時的遠景出版社不但為鍾肇政出版《魯冰花》長篇小說集,後續還出了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台灣人三部曲》,鍾肇政2004年在《魯冰花》再版序中就提到這段出版因緣,更推崇已故遠景出版社發行人沈登恩的巨大氣魄,說他將台灣鄉土文學作品幾乎一網打盡,一冊又一冊向讀書界推出,「台灣的鄉土文學經過一番沈兄的努力,才被台灣的讀書界所熟悉」。但其實鍾肇政自己在嚴酷的政治環境底下,仍勤奮書寫著台灣人的故事,對台灣文學更有貢獻。

《魯冰花》透過電影及電視台不斷重播,故事深入人心。圖為電視播出的畫面。(攝影:邱祖胤)

到了1989年,電影《魯冰花》由楊立國導演、吳念真編劇,寫實的故事,親切的農材景致,以及忠實反應社會議題,為電影迎來好口碑。

有關同名主題曲〈魯冰花〉的誕生也很神奇,根據作曲家陳揚生前的描述,他前一天才被導演臨時通知 「明天要一首主題曲」,眼看就要火燒眉毛,於是就和老搭檔、作詞人姚謙密切溝通,果然只花一天時間就完成這首曲子,而且上午進錄音室,下午便完成錄音交件。這首歌便隨著電影紅透半邊天,甚至連對岸的春晚都傳唱。

「魯冰花」餘波盪漾,威力不曾稍減,到了2006年,客家電影台還斥資拍攝同名電視連續劇,全片在新竹新埔客家庄拍攝,繼續創造話題;2009年導演陳坤厚再拍《新魯冰花》,劇組更拉到中國福建武夷山出外景,只不過故事內容跟舊版及原著多所不同,氣味跟原先濃濃台味的《魯冰花》也不太一樣。個人看來看去還是覺得1989版(第一版)最有味道。

好了,問題來了,大家都會唱〈魯冰花〉最後兩句,能完整唱完副歌的也大有人在,那麼請問〈魯冰花〉的開頭及主旋律怎麼唱?請作答。

主題照:魯冰花每年3至5月間開遍鄉間茶園,成為最好的肥料。尋常的花朵也象徵民間強韌的生命力。(圖片來源:中央社)
172.30.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