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帶回思念的人,大港開唱音樂季把「酒國歌王」陳一郎復活了,相隔20年,他的歌聲將重返港都開唱。
史詩電影《粗獷派建築師》為美國男星艾卓安布洛迪奪下生涯第2座小金人,也勾起大眾對於1950至1970年代興盛的粗獷主義建築好奇,而在台灣也保留不少粗獷派建築,包含坐落高雄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和高雄市立文化中心。
湍急而強勁的「激流」意象,可說是貫穿林惺嶽人生際遇的寫照。他以台灣風景作為畫作主題聞名,不過回溯過往,他反而是以犀利文筆先開啟藝壇關注。
從黨外人士齊聚到日、韓觀光客朝聖之地,「阿才的店」2024年12月底與大家道別,結束見證台灣解嚴後30餘年的民主歲月,正式謝幕。
「聲五洲」團長王英峻有一齣戲「叫我第一名」,很能說明他隨時接受挑戰、求新求變的個性,他多次贏得全國布袋戲比賽冠軍,民間演出邀約接不完,卻少有人知道他有一段砍掉重練的奮鬥歷程……
無論來自太平洋另一頭的家鄉台灣、或是來自美國各地的台灣人,只要來到美國職棒春訓聖地鳳凰城時,看到我們熟悉的同胞、驕傲的國手,總是熱血沸騰……
作為嘻哈圈的一員,楊舒雅選擇用最嘻哈的方式說出想講的話,用歌詞推倒父權、或是以「辱男」方式創作,都為台灣嘻哈史推進新的一頁,至於還會有什麼發展,我們都在見證台灣饒舌發展的重要一刻。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出版是古老的行業,愈是有人宣告紙本將死,愈是有人奮不顧身、誓言至死方休,既然是手工業,要玩就玩最難的吧……且看這些立體書職人如何逆向思考,示範出版的終極價值。
從17歲送給心儀女孩第一張立體卡片開始,他的創意就從沒停過,他是立體紙燈籠的創始人,曾經創下「最長立體書」的金氏世界紀錄……洪新富認為,唯有分享才能讓出版之路走得更遠。
國小遇到老師教會她完整製作一本書,國中又遇到熱愛紙雕的老師,到英國念書交作業,一時手癢做了整列的「東方快車」立體書……一切彷彿天註定一般,手工的悸動與記憶總是不停召喚著鄭星慧。
距玻璃展示櫃不到50公分,我忍不住想著:「這就是我與7.1億元的距離啊。」往往令人感到「有距離」的當代藝術,突然間,距離竟肉眼可見,內心還是震撼的,從沒想過能夠在自己的生活圈內,這麼輕易就看到這件藝術史的創舉之作。
有朋自遠方來,入境隨俗,察言觀色,交會眼神,關心時勢,關心台灣。微笑是最好的國際語言……
1960年,鍾肇政小說《魯冰花》在《聯合報》副刊連載,29年後,電影《魯冰花》上檔,主題曲傳遍大街小巷,後來又拍新版電影及連續劇。「魯冰花」跟現實世界裡的「路邊花」一樣,總是不停化作春泥,既撫慰人心,也成為藝術文化的肥沃土壤。
《九槍》從阮國非的悲劇切入,不只讓觀眾看見這個非法移工的個案,還有南方澳斷橋下的漁工、來不及逃出宿舍大火的東南亞廠工。蔡崇隆用歷年台灣的移工工殤事件,為這群慘死的異鄉人留下生命的痕跡。
國三那年,甘柏駒經常翹課,就算去學校也只是找同學講話,老師只好叫他「你睡覺好了。」數年後甘柏駒加入優人,意外在團裡和國中同學相認,才知道他的國中老師竟然也是優人的「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