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2025/1/18
文、攝影:廖禹揚

2024年12月3日晚,結束工作走在回家路上,突然收到韓媒新聞推播,上面寫著「總統尹錫悅發布緊急戒嚴」,霎時以為自己太累眼花了,趕忙打開手機辭典,想看看「戒嚴」兩字在韓語中是否有其他意思,心裡的僥倖並沒實現。

一邊打開總統談話直播,一邊匆匆趕回家,來自韓國及台灣友人的訊息如雪片般飛來,為這場風波揭開序幕。

住在韓國的人,一定都對示威集會不陌生,不說每個週末,就連平日在市廳、光化門、龍山等特定地區,甚至江南等鬧區,都經常能看到或成群結隊、或獨自一人手拿標語旗幟,或高喊、或沈默不語的傳遞訴求的示威民眾。

每每經過這些示威現場,總是令人忍不住為韓國人「發聲」的熱情感到佩服,甚至覺得這是韓國老一輩 (因為參與這類活動的多是中壯年、甚至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之一,就像年輕人追星,叔叔阿姨們也有自己的「星」要支持。

但這次戒嚴事件讓我對他們的積極有了新一層的認識。

半夜集結1.6萬人 遇戒嚴軍不退縮

在戒嚴令發布一小時內,就開始有大量示威者聚集在國會議事堂前,以各種方式高呼反對戒嚴等口號,最終估算聚集了約1萬6000人,他們在半夜趕到現場,看見為鎮壓國會而來的戒嚴軍也毫不退縮,甚至有部分民眾試圖進入國會區域內阻擋戒嚴軍。

我猜想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這些示威者都曾經歷過對抗獨裁政府的學生運動時期。1980、90年代受到獨裁政權統治下的韓國各地大學生,在學校最重要的事是不是念書,而是學習如何自製、投擲汽油彈,一個朋友告訴我,當時每個大學甚至都還有不同的「汽油彈配方」。

這些曾經大學生現在多已為人父母,在深夜悄然而至的「戒嚴」一詞引爆了他們深埋記憶中的恐懼,縱使不敢相信戒嚴會發生在2024年,為了家人仍選擇走上街頭。

韓國總統尹錫悅15日被捕前,大批支持者集結在官邸附近道路上,與驅散人群的警方對峙。(攝影:廖禹揚)

促成世代溝通 應援文化上場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攤販的商業頭腦也動得很快,在國會第一次就彈劾案表決的週六,聚集在國會前的群眾裡只有個人自行帶來的手燈,但才經過短短一個禮拜,隔週第二次表決的國會外,已經隨處可見寫有「彈劾」字樣的髮箍、手燈、標語等道具。

來到反對彈劾的尹錫悅支持者集會,紅色的指揮棒取代了手燈,更吸引人視線的還有與韓國國旗一起飛揚的美國國旗,以及類似川普支持者使用的帽子與口號。

即將重回白宮的川普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尋求連任失敗時,曾使用過「停止選舉舞弊(Stop the Steal)」的標語,被同樣認為去年4月國會大選在野黨獲得壓倒性勝利是選舉舞弊結果的保守派支持者沿用。

軍警不再是傀儡 恐怖獨裁不再來

無論是什麼樣的示威活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現場的每個人看起來都非常興致盎然,他們可能高呼口號、可能載歌載舞,還可能拿著麥克風就開始科普起哪支手燈代表了哪個偶像團體,彷彿這是一場慶典,讓彼此知道有多少人跟自己一樣關心這些事,一起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的慶典。

當然,不是所有的示威者都如此冷靜,隨時開放任何人上台抒發己見的舞台,可能充斥咒罵與粗話,人潮擁擠的每個角落,也可能出現試圖作亂的暴亂者。但整體而言,我在這次戒嚴風波中看見了民主愈臻成熟的模樣,是在共同的規範下擁有發聲權利的模樣。

「韓國已經跟過去不一樣了」,和一位朋友談及這次事件時他說,現在的政府知道貿然使用武力鎮壓只會激起更大的民意反彈,軍人、警察不再是只能盲目遵從指示的傀儡,「他們也知道不能傷害一般人、知道反抗」。雖然戒嚴風波仍未止息,但相信過去的恐怖獨裁政權不會再出現在現今的韓國。 

主題照:韓國總統尹錫悅遭彈劾,部分民眾15日在他被捕後留在官邸附近集會,要求尹錫悅自請下台。(攝影:廖禹揚)
172.30.1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