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陷入漫長的冬天,但人們並未忘記閱讀,只是換成其他不同的形式,一個人讀書固然得以享受內在的寧靜,進而沉澱身心靈,一群人讀書卻能集思廣益,交換心得,讀到不同的面向,同時也帶動出版買氣。
讀書會可能是「揪團讀書」最古老的方式,全台灣有多少讀書會不可考,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曾大力推動「書香社會」,台灣讀書會最盛的時期據統計有5000多個,這些非營利、民間自發的共讀活動,一度為出版帶來希望,許多出版社甚至以讀書會為行銷目標之一,試想一個讀書會若有30位成員固定參與活動,10個讀書會就有300位讀者,能被讀書會選中的書,就可能有300本甚至更多的銷售機會。當然,既是非營利,且各個讀書會各自獨立運作,要能長期保持關係,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再者讀書會也不可能每次都選固定出版社的書。
但無論如何,知道有一群人固定讀書、關注閱讀這件事,總是讓人充滿希望。
擁有38年歷史的「素直友會」,由洪健全文教基金會榮譽董長簡靜惠創辦,她認為參加讀書會的意義非凡,讓許多出社會已久、早已遠離校園的人重新拾起書本,找回在校時期和同儕共讀的樂趣,「什麼時候開始參加讀書會,你的年齡就停在那裡」。上個世紀80、90年代,許多讀書會就是本著這樣的精神,不求名利,默默耕耘,散播許多閱讀的種子。
後來網路世界出現了,人類閱聽習慣大幅改變,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除了新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就是不斷有人宣告紙本將死,連帶的「書」是否將死,也一再威脅著出版產業以及愛書人。但與此同時,新媒體的出現,卻為推書這件事帶來新的管道,「部落客」、「Podcaster」或「網紅」說書,近年則帶起一波另類讀書會風潮,在專業讀書人「說書」的號召下,來自四面八方的網友齊聚一堂「聽書」、買書、讀書,儼然線上讀書會。
本期專訪Podcast節目「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莊勝翔),他從台積電離職,毅然投身經營說書頻道3年,宛如另類讀書會,只因閱讀為他個人帶來啟發,進而累積廣泛閱讀的興趣,於是將個人讀書心得以聲音方式和廣大讀者分享,Podcast流量一度超越國師唐綺陽,由他推薦的好書往往創造一波新的買氣。
一個人讀書,那是自我修煉的漫長道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群人讀書,在閱讀的花園裡總有奇花異草,閱讀的種子總在出其不意的角落,開出意想不到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