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過這樣一家店,阿才的店。開店超過30年,它經歷台灣從黨外到學運的各種街頭運動,許信良、陳水扁、施明德到柯文哲、林飛帆等聽過的政治人物都曾造訪;它也是報業媒體開放前後媒體記者們下班後(或上班時)最喜歡光臨的熱炒店之一,在這裡菜香四溢,酒氣沖天,人來人往,評論時政,X聲不斷,見證了一個生猛喧嘩只為理想奮進的熱炒時代。
老顧客知道杯子跟花生放在哪裡,酒自己拿,還得幫老闆阿華招呼新來的客人,這裡像是社交場,只要酒杯一舉,各桌介紹敬酒,總會認識新的朋友;更多的是你才坐定,迎面而來的又是你的朋友,於是大家吆喝共桌,分享各種馬路消息,X話講到九重天。
老客人會跟你說,酒難喝死了,而且酒哪裡是拿來喝的,酒是拿來聯絡感情的。
「阿華」劉建華是老闆兼廚師,個性海派,但笑起來露出咬檳榔的牙齒,其實很溫柔。新顧客有一次怯生生地去點菜,念了幾道菜名之後,阿華從廚房衝出來,大聲斥喝,「X!你是沒錢吃飯是不是,點這幾個都是便宜的菜!」
你以為下一步阿華鍋鏟一摔,不賣你了,當然不是!阿華穿上外套拉起新客人就往外走,「我請你去萬華吃好吃的。」就這樣,高雄來的新客人就跟著阿華叫計程車去萬華吃宵夜。或許是阿華一時興起,或許只是想出去透透氣,但這一夜對新客人來說,永難忘懷。
「打是情罵是愛」,如果這句話成立,那阿才的店絕對是典範。
老客人回憶,不只阿華脾氣暴烈,一家人都是這種脾氣,常常店內怒氣沖沖,不只阿華生氣,華嫂生氣,女兒跟兒子生氣,華嫂的弟弟也生氣,一家人在客人面前不斷上演對罵跟埋怨。最後連客人都成了家人一起罵進去。有客人翻桌之後揚長而去,誓言不再踏入這家店;但更多的是挨罵繼續挨罵,還是每個禮拜來。
「阿華常說,要吃不吃隨便你,不要那麼白目。」老客人回憶,「挨罵像極了配酒的下酒菜,是一種餘興,是阿才的店的另一種氣味。」
當時報紙還是「紙」的時代,寫到獨家腎上腺素正亢奮,久久無法平息,看完大樣半夜12點無處可去,這裡總還亮著燈;有藝術家喝到爛醉,找不到廁所,於是就地方便,都成趣談;也有一言不合火氣上來,新仇舊恨,於是醉客對著醉客賞起醉拳,隔天清醒,發現自己臉上怎會多了鞋印;老客人說,「或許每個有權有勢的人,都可以為這家店寫上幾筆記憶。但有權有勢的人請記得,別帶著權勢而來,否則被踹的就會是你。」
當時的氣氛很台灣,再怎麼吵都是一國的。
阿華罹癌過世,阿才的店宛如股市震盪,時好時低,中間幾經從金山南路、仁愛路到八德路的遷店顛沛,女兒與太太陸續接棒,客人從政治界、藝術界到日、韓觀光客,社交場成了懷舊餐廳,終究敵不過疫情等時代之輪的輾壓,2024年底熄了燈。仁愛路的原址蓋上了高樓,高樓後面立了一塊大石,上面刻寫:「創辦人:余岳叔 接辦營運:劉建華」。
曾經有過這樣一家店,阿才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