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世界上竟會有藝術家自毀心血,在眾目睽睽的拍賣場中,將自己的畫絞碎?甚至,畫作絞碎後,再上拍賣場反而更值錢,遠超過新台幣1至5億元的會前預估價,最終拍出7.1億元的高價。
除了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西(Banksy),全球無出其右。
又有誰能想到,這件絞碎的畫《垃圾桶裡的愛》(Love is in the Bin),在啟動世界巡迴之際,台灣民眾能搶先一睹為快。甚至,館方還不願收門票費。
更有趣的是,「垃圾桶裡的愛」巡迴展首站,台北當代藝術館(下稱台北當代館)選擇僅展出單幅作品,並搭配播放「垃圾桶裡的愛」在拍賣會現場被絞碎的紀錄短片。這檔只有一件作品的展覽,13日畫下句點,展期不到一個半月,期間還歷經颱風攪局,仍有3萬人進場觀展。
6月中旬,台北當代藝術館發布《垃圾桶裡的愛》即將來台的消息。腦中立刻浮現許多問號,為什麼《垃圾桶裡的愛》要來台灣展出?為什麼突然有這檔巡迴展覽?最重要的是,這真的是那幅天價作品的真跡嗎?
開展前一天,我們與台北當代館館長駱麗真相約碰面。駱麗真說,其實公布消息後,最多人詢問的問題也是「展出作品到底是不是真的?」
這項疑問其來有自,班克西真實身份成謎,從不公開露面,往往神出鬼沒出現在各地留下塗鴉,仿冒或複製他的圖像極為容易,其唯一指定代理單位叫做Pest Control,需經過該單位認證,才能確認為真跡。
「絕對是真的,才要大力爭取。」駱麗真說,這件作品啟動巡迴,是因當初拍下《垃圾桶裡的愛》的藏家,希望向全世界分享班克西的作品,才委託蘇富比執行巡展事宜,在選定首站地點時,台灣藏家、藝術家紀嘉華協助引薦台北當代館,才因此促成這樁美事。
等待事情拍板落定的過程,急不得又慢不了,於是,在終於確定要辦這檔展覽時,館方只剩下2個月時間可以準備。
開展前一天的展間,佈展人員還在忙著貼地上膠帶、比劃冷氣管線,零碎的塑膠片或膠帶條等零件散落一地,擁有華麗裱框的畫,一半還在畫框內,一半已碎成一條條而垂落的布條,看著光打在上頭,照亮每一處細節,連畫框裡的小灰塵都清晰可見。
相距玻璃展示櫃不到50公分,我忍不住想著:「這就是我與7.1億元的距離啊。」往往令人感到「有距離」的當代藝術,突然間,距離竟肉眼可見,內心還是震撼的,從沒想過能夠在自己的生活圈內,這麼輕易就看到這件藝術史的創舉之作。
這種感受,也是台北當代館決定不收門票費的初衷之一。
駱麗真說,台北當代館靠近台北車站,她們希望讓更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有機會走進來,讓人感受到當代藝術其實可以很近。最重要的是,班克西關注社會議題,例如烏克蘭戰事、以巴衝突等,他都利用塗鴉在第一線留下身影,同時,也多次以作品反諷資本家,因此才決定將展覽的商業氣息降到最低。
「但我要強調的是,藝文消費仍是重要的。」駱麗真嚴肅的說,如此才能有健全的藝文產業生態。
以此檔展覽為例,為期2個月的籌備過程,台北當代館付諸許多心力。該館為台北市定古蹟,為溫溼度達到《垃圾桶裡的愛》存放需求,另外添購冷氣外,也鋪上地毯,讓震動的可能降到最低,玻璃展示櫃特別設計,讓逾50公斤重的作品能平均分散重量,材質還選用防彈玻璃。
除既定保全系統外,台北當代館另外請了白天8小時保全,以及加強全天候保全系統,層層把關,所費不貲的保險金額,也讓館方需要募款,遑論2個月內要發想出主視覺、展場預約規劃等,都可說是布展的高難度挑戰。
展覽期間,特別趁假日再度預約進場,空間已不見開展前一日的匆忙,《垃圾桶裡的愛》完整布面上僅存的紅色愛心氣球,與戴著紅色識別證的館內人員身影相互映照,這些幕後心血,大概就是天價背後的無價吧。
主題照:《垃圾桶裡的愛》在台北當代藝術館不收門票展出,吸引民眾預約參觀。(攝影:王寶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