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群三十出頭、出身基隆的年輕藝術工作者組成的「基隆城市劇場行動」策展團隊,今年推出的第二屆以《走.光》為名,透過放大、揭露與觀看城市角落、開箱幽微私密的個體故事,希望供給參與者有別於以往的基隆印象。今年團隊將帶領觀眾在一夜中遊走三處空間、觀賞三齣小品,藉著觸碰老物件、聆聽建築的咿呀節奏、透過耳機「偷聽」委託行的秘辛八卦……策展團隊希望帶著新一代的觀眾,穿梭在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迴廊裡,使當下成為情感重啟的新起點。
基隆第二屆城市劇場行動《走.光》
10/15~16 19:30 10/18 19:30
10/23~25 19:30 10/30~11/1 19:30
基隆 金豆咖啡、委託行富順行、明德大樓川堂
INFO www.facebook.com/keelungtides/
「空間就是空間,看你怎麼賦予它意義。」第二屆基隆城市劇場行動策展顧問黃郁晴給表演場域一個中性的描述。空間是中性的,一如城市本身。但對於許多基隆人來說,他們生長的家鄉,在幾年前曾經是全台「最不快樂的城市」與「最少人想居住的城市」,導致許多青壯年人口,在擁有自主移動與謀生能力後,紛紛選擇外流至其他城市尋求發展,惡性循環之下,高齡化、高空屋率等的負面標籤接踵而至。
因此「逃離」或是「回返」,成為基隆城市劇場行動策展團隊成員們,共有且共感的生命課題。出於各自情感上的牽絆與人生機緣,這群三十出頭的成員們選擇留在/回到基隆,希望透過觸發知覺與體感想像的地區遊走式演出活動,為城市注入新的敘述脈絡,重新開啟基隆歷史與未來的多種可能。
踏入第二屆的基隆城市劇場行動,以《走.光》為名,透過放大、揭露與觀看城市角落、開箱幽微私密的個體故事,希望供給參與者有別於以往的基隆印象。「其實也是怕大家都『走光』了啦,這句話應該要拿來當副標。」黃郁晴搞笑地說,策展團隊成員一陣同理的大笑。由基隆在地文化工作者李奕緯、讀演劇人團長周翊誠、慾望劇團團長黃品文與表演創作者鄭絜真共同組成的第二屆策展團隊,在核心團員人數上,比起第一屆基隆城市劇場行動《辶反氵朝》擴增不少,但演出形式上則反而更加精煉:調整去年四檔獨立製作、總演出場次高達廿場的售票演出規模,改以三齣小品節目串聯,限定單場十五位觀眾,僅開放九場演出。一張票券、一個晚上,即能夠在三個相鄰的基隆地景裡,獲得不同視角的基隆在地故事。
「這次希望讓劇跟劇之間的連接更多,(觀眾)整體接收到的訊息能更堆疊、更完整、更衝擊,策展團隊各自找到能表述觀點的內容與情感,在連貫性演出的累積之下,透過多樣的視角,去感受同一個主題。」團隊成員李奕緯表示。但以執行成果而言,今年觀眾人數因演出形式急遽縮限,是否會影響地方文化主管機關對此一小型藝術節未來的資源挹注,團隊倒是很清楚眼前的階段性目標。在計畫的深度與廣度上,都有相應的配套。
策展團隊初步設定五種觀眾形象:愛看戲的「劇場老手」,對挑戰新型態活動有興趣的「年輕冒險派」,常在基隆生活卻只宅在特定區域、希望了解更多家鄉大小事的「基隆嚐鮮派」,在地人文歷史知識分子、因為演出題材被吸引的「基隆燈塔」,以及新進入藝文領域的莘莘學子群「藝文新芽」。團隊希望提供上述觀眾非蜻蜓點水式,而是深化後充滿濃烈在地語境的鄉野傳說、耆老口傳歷史,或與歷史編織在一起,縮影式的個人生命故事;但在宣傳策略上,團隊則以廣度為取向,透過與地方文化書寫者合作、網路擴散,以及較為輕巧、吸睛式的文宣與圖像於社群平台轉發,在虛擬世界裡打造出年輕、充滿活力的基隆藝文形象,希望進一步讓此新興的文化新勢力,能在網路使用者的世界裡吸引更多注目。
對策展團隊來說,演出的曝光與多視角的人文觀察交流固然是重要的一環,與此同時,促進在地團隊的認識與合作,強化未來基隆藝文創作能量,也是策展架構下極為重要的目標。「這次的形式,三組人馬需要一直討論技術性的、創作性的、行銷上的問題,不知不覺中,基隆就會有三個創作者一起合作。希望今年的模式,會讓以後大家各自的串聯更強,這個對未來基隆從事藝文的青年再繼續合作下去是很重要的。」黃郁晴強調。
三檔演出由讀演劇人製作的物件劇場《阿嬤的記憶開箱》、慾望劇團揭露委託行秘辛的限地劇場《時.行過的所在》,以及鄭絜真Solo 獨角戲《什麼時候回來》貫穿而成。觀眾在指定的演出時間,在基隆藝文的重要據點「金豆咖啡」集合,戴上耳機裝置,偽裝成房仲帶看的潛在老屋買家,遊走在建物內的空間裡,觀賞並觸碰、體驗真實的老物件咿咿呀呀充滿歲月的節奏,同時耳邊不時傳來年輕的屋主孫女,細緻講述阿嬤從日治時期、二戰、基隆繁盛至沒落,個人生命與台灣歷史交織在一起的種種與物件、建築、城市的老故事。
接著觀眾將被帶離建物,走向相隔不遠的委託行所在,那裡將展演著委託行於港口繁盛時期,踩在違法邊緣、見不得光又少為外人所道的私密八卦,藉著櫥窗內的事件演出,與耳機裡旁聽他人對話,為觀眾營造窺視與偷聽的刺激感受。最終站抵達基隆知名的明德大樓,在這間加蓋在旭川河上,充斥著早市、河川與人類廢棄物的環境氣味的標誌性建築,鄭絜真將與觀眾分享幼年與成長過程對此地的抗拒與排斥、同情與回觀。由年邁父親與老舊都市兩條線互為映照,已為人母的主角在一新一舊、消逝與新生交錯的步伐下,希望帶著新一代的觀眾,穿梭在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迴廊裡,使當下成為情感重啟的新起點。
地方營造與創生,除了理想與創作熱情之外,地區人脈的協力與配合至關重要,團隊需要花許多時間與當地商家建立關係、找尋合作的突破口,但能否有效溝通與實踐合作,依然需要靠機緣。「最理想的是能跟店家達到共生狀態,不只是租借場地,可是這很難。」周翊誠透露。因此基隆城市劇場行動現階段的異業合作目標,放在經營商家的「共感」上,透過活動宣傳的媒體曝光與正面觀眾反饋,讓協力店家有感新客群的開拓與商業模式可能,進一步願意做更多資源的投注與交換。
「要讓這些事情持續發生跟滾動,大家才會想要挖這些東西,才會讓那個地方的人想去挖自己的故事。」李奕緯說。雖然基隆城市劇場行動至今只有兩屆,但不論在話題性、形式開創性與宣傳熱度上,已慢慢鬆動了基隆既有的藝文光譜與地區形象。誠如慾望劇團團長黃品文所說「我覺得我需要這個城市,我也想要相信,這個城市是需要我的。」無論是創作者、觀眾與參與商家,每個角色在這樣的行動裡交流的記憶、情感與想像,都將成為下一屆前行的能量。團隊也預計於演出後,舉辦為期兩天的觀眾工作坊,希望能在明年尚且未知的第三屆,再次找尋新的表演與地方共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