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老屋見歷史:閱讀嘉義的方法

初衷很簡單,希望能夠開闢一條路,讓民眾多認識嘉義巷弄,嘉義的木造老屋
2020/10/10
文:陳凱棠/攝影:吳家昇/影音:黃大維、賴麒元

「嘉義,一個關於火雞肉飯以及阿里山的地方。」

這樣說的話,大概一定會有人不滿,洪雅書店的余國信,應該第一個就會跳出來,「大家來嘉義都想說只有阿里山,真的不是這樣啦!」他不是嘉義人,但是他說,他真的沒辦法離開嘉義了。

結合老屋與繪畫的走讀路線

嘉義的黃昏,比想像中的還要熱鬧,東市場裡還人來人往,婦人提著菜籃,或蹲或站的挑揀著黃昏市場的葉菜;學生們捧著雞排、握著飲料,三五成群的嬉鬧;老人們還在遮陽棚下三三兩兩的走著棋。晚飯時間未至,嘉義市的人們都享受著一天將盡前的慵懶放縱。

嘉義市區的巷弄間,許多老人在黃昏依然精神奕奕的下棋。(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余國信和鄭開翔兩人在前領路,手指畫著街邊的木屋,「這個都已經非常久了你看,嘉義還是保存了下來。」余國信說,這是嘉義街屋的DNA,木建築非常的多,原因與許多城市一樣,都得要從很久以前開始說起。

嘉義的走讀路線中,洪雅書店很獨特,將老屋與繪畫速寫結合在一起,想出這個辦法的,是洪雅書店的店主余國信,他是雲林人,但1993年就到嘉義了,「我來是為了讀冊,我讀嘉義高工。」他說這一來,就此愛上嘉義,沒離開了。

鄭開翔(左)與余國信(右)2人,因緣際會因為走讀導覽碰在一起,希望能夠讓更多人關注嘉義街屋。(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當時是我們看到文化部在徵案,就主動規劃、投案。」當時要規劃路線,要跟文學有關係,他說他只想到《陳澄波傳》,長期關懷土地、農民、鄉土文化的余國信,對於主題的決定很明快,一下子就想到了嘉義的老街屋,後來遇上鄭開翔,知道他遊走台灣各地畫街道速寫,也出了書,便決定主題以嘉義街屋為軸心,讓鄭開翔帶領民眾巡迴嘉義街屋,「可以看到嘉義最真實的面貌,又能夠有東西帶回去,多好!」除了書店,余國信現在還在公視台語台主持行腳節目,動作和語氣都像是個資深的電視人,也不怕鏡頭,說得頭頭是道。

余國信規劃的走讀路徑,從洪雅書店開始,一路經過嘉義市區的老木屋。(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鄭開翔是屏東人,一開始也不是藝術家,只是職業軍人,但2015年退伍後,開始遊走各地,畫起街頭巷尾的速寫,本來只是興趣,沒想到成了職業,出了書,認真的做了下去。

這次帶領走讀,余國信說初衷很簡單,希望能夠開闢一條路,讓民眾多認識嘉義巷弄,嘉義的木造老屋,「會有這麼多的木造房子,就是當時日本人發現了阿里山黑森林,修築鐵路,嘉義成了木材的集散地,自然就把木頭當材料造房子。」余國信領著我們走入嘉義東市場,指向街邊的木造日式平房,說這些房子都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這些房子都還在用欸,不是用政府保護古蹟的那一套,所以跟嘉義的市容放在一起,就呈現很獨特的景觀。」

鄭開翔所畫的嘉義街屋速寫。(鄭開翔提供)

放慢速度觀看城市

可能因為藝術家的性格,或者是晚間即將舉辦新書發表會,情緒正在緊繃,鄭開翔一路話都不多。我問,對於一個屏東人,嘉義哪裡如此吸引他,他陷入了沈思,「之前不管到哪個縣市,就是去觀光。」但現在拿著畫筆,發現各個城市各有美麗,「開始看到一些和以往好像很不一樣的地方,開始看到一些喜歡的房子。」

鄭開翔說,無論速寫或是走讀,其實他與余國信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放慢速度,觀看這個以往我們覺得很習以為常的城市,因為平常可能真的速度太快了。」走讀、速寫很像是一種引導,余國信在前講解,他在後頭帶著畫,民眾這樣走了一遭,「大家就會有反思,有點像是種下一個種子的感覺。」

鄭開翔希望藉由速寫、走讀,讓民眾在心中種下種子,開始反思土地以及歷史。(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余國信騎著機車,熱切地引導、介紹著嘉義市,除了平房,也講食物,告訴我們一些美食老店。有些民眾也確實就像余國信所說的,停下車、停下腳步與我們聊幾句,「我家那邊也有這種木頭老屋,嘉義真的好多啦,你們下次來我帶你們去看。」一名大嬸熱情地說道,然後急匆匆地道聲再見,說要回家張羅晚餐了。

那一晚,鄭開翔的新書發表會,把洪雅書店擠得幾乎連站立的空間都沒有,所有人都興致勃勃的看著鄭開翔介紹他的畫作,講述畫作裡頭那些房子的故事,沒有人說話,只有在螢幕前的貓不停打呼嚕。

鄭開翔在洪雅書店舉辦新書發表會,現場擠得水泄不通。(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余國信在後邊跟我聊起他在嘉義開書店的日子,「18年以上,攏係有一頓無一頓欸。」他說在這邊做獨立書店,真的是艱辛,他還曾經為了生計兼職達美樂外送、派報員等工作。

那究竟為了什麼一定要做呢?「獨立書店有很多的可能性,但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少。」余國信望向即將臨盆的老婆,繼續說下去,「這代人要尋求精神的穩定,書店是個重要的場域。」在台北,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會有點奇怪,但是余國信在嘉義,他能說得抬頭挺胸。

余國信除了獨立書店,心中還有對土地深沉的執著,他說,他會一直努力下去。(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