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走讀台灣:進入島嶼街頭巷尾的文學故事

讓人分心的事物太多,要人拿起書來讀不容易,這些人有一個idea...
2020/10/10
文:陳凱棠/攝影:吳家昇

在這個時代,閱讀不是易事,要能夠靜下心、拿起書,摒除各種3C產品、串流影音平台、和手機中不斷跳出即時訊息的誘惑,難度很高。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各界人士想破了頭,激勵閱讀的方式就是窒礙難行,今年大大小小的書店還一間間的關了起來。

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陳瑩芳端坐在她辦公室裡,緩緩地說,「有鑑於此,文化部自2019年開始推動「走讀台灣」的計畫,與世界閱讀日共同推廣、規劃這一系列活動,希望藉由實際導覽實際帶領走踏城市街景、進而拿起書本,了解地方的歷史脈絡,並且開展出對於地方新的認同。」

陳瑩芳是這個計畫的主要推動者,她笑著說也是實際的參與者,她親自參與了許多條的走讀路徑,也親眼看到這個計畫推動至今2年的時間,成效已經很好,每一條路徑都獲得許多正面的反饋,「而且一開始報名,很快就在網路上被搶光。」

陳瑩芳說,文化部自2019年開始推動「走讀台灣」的計畫(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陳瑩芳是「走讀台灣」計畫的主要負責人(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從這次文化+雙週報採訪各地「走讀台灣」的規劃團體、導覽員,可以看到「走讀台灣」確實為地方文史、在地參與、文學閱讀等,開啟一扇不同的門。

「一開始其實只有在4月時搭配世界閱讀日舉辦,但因為反饋實在太好,而且各個主辦方都說希望能夠讓更多人參與,所以今年就讓主辦方規劃時間,因此現在一整年其實都有走讀路徑。」陳瑩芳熱切地介紹著各地路徑,一邊不忘解釋。

「走讀台灣」這項計畫,文化部公開徵案,讓民間團體、出版通路等都能以自己的企劃報名,只要徵選通過,文化部會輔導規劃路線、行政流程以及導覽訓練等事宜。而且當時文化部透過部會的資源,架設統一的網站,由專人維護,也讓民眾方便只要在單一窗口就能完成全台各個路線的報名,「我們就是希望『走讀台灣』成為一個品牌,所以我們一定還會繼續辦下去。」

透過閱讀去認識土地,陳瑩芳認為是很好的方式,但是若倒轉過來,好像也可行,「而且若是藉此讓更多民間團體看到導覽、走讀的利多,也能帶動文化出版內容產業以及周邊產業的發展。」她的笑裡漾著信心。

透過閱讀去認識土地,陳瑩芳認為是很好的方式,但是若倒轉過來,好像也可行(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縱使今年因為疫情,其實很多走讀路徑都暫停,但是陳瑩芳認為,只要疫情緩解,且做好管控,群眾一定會再回來,且同一條路徑還能持續經營,發展成穩定的觀光路線。

認識台灣的方法有很多種,閱讀是其一,親身走過是其一,但二者結合後,可能會有異想不到的加乘效果,全民閱讀說不定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172.30.1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