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老師的老師 打造為大眾服務的建築

漢寶德認為建築不僅是為學院菁英所有,更提倡讓一般大眾也喜歡的「大乘建築觀」,雅俗共賞,讓大家感對建築師創造的情感有共鳴……
2024/12/16
文:葉冠吟/照片提供:國立台灣博物館

11月底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隊奪冠的喜悅洋溢全島,在台北車站附近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外牆高掛國旗與棒球圖樣的「台灣英雄」四大字,為球員們喝采;同時館內也舉辦了「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特展,為橫跨博物館、教育、建築設計與古蹟保存領域的大前輩漢寶德致敬,今年是他的逝世十週年。

「建築是為人服務的,你要對文化、對社會負責任;得從思想出發,使這個建築有深度,使建築師變成Thinker(思想家)。」在展廳的影像裡,漢寶德戴著金框眼鏡緩緩陳述。

在特展開幕式當天,優雅古典樂聲環繞在巴洛克式的中央大廳裡,台下坐滿建築、教育與博物館各領域學者。

台博館漢寶德逝世十週年建築紀念展「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開幕活動,許多教育界、建築界與博物館界各領域學者都到場致敬,漢寶德的女兒漢可凡(第一排左4)也特別返台。(照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

東海大學建築所畢業的台博館館長陳登欽笑說,他雖然沒親自受過漢先生指導,但幾乎他每名老師的「老師」都是漢先生。育才無數的漢寶德,桃李滿天下,學生一字排開,從姚仁喜、姚仁祿、黃永洪、郭肇立到夏鑄九等,各個都在台灣建築界具備影響力。

漢寶德(1934-2014)生於中國山東,經歷戰亂輾轉來到台灣,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是二戰後台灣所培育的建築家,同時擁有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與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他畢生以建築為己任,參與建築設計、建築教育、建築史研究與博物館領域等,身兼教學、著述、設計與創作者,更曾任博物館館長、大學校長、總統資政等管理公職,奠定古蹟修復的方式、博物館法的催生、引入大型公共藝術概念,為台灣這塊土地打下許多扎實基礎。

1967年漢寶德返台接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改革台灣現代建築教育體制與內容,包含引進外國評圖制度、5年畢業學制,積極改革建築課程;同時當過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1990年代也成為台南藝術學院(現台南藝術大學)創校校長,催生了台灣第一所博物館學研究所。

漢寶德的設計作品還遍佈全台,從溪頭青年活動中心、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天祥青年活動中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到近期因「紅三代」薄瓜瓜來台結婚宴請備受關注的新竹南園等,都是他的心血。初期建築思想主要為「幾何形設計」,注重建築功能與幾何形結合,後期則更融合在地風土。

「我不要學院派的美感教育,美感是人類共通的一個感受,我期望通過教育,使我們全民都有一個美感的審美能力,我覺得這個是一個文明應該做的事情。」——漢寶德

更重要的是,漢寶德認為建築不僅是為學院菁英所有,更提倡讓一般大眾也喜歡的「大乘建築觀」,雅俗共賞,讓大家感對建築師創造的情感有共鳴。如他所說的:「新時代的英雄是為眾人的價值尋求詮釋的創造者」,引領著20世紀後半台灣建築思潮,接軌現代建築。

「我終於知道小時候會什麼總是看不到爸爸,他總是那麼忙碌了」,在台博館特展開幕式上,漢寶德的女兒漢可凡甜甜笑著。博物館迴廊二樓擺放著漢寶德設計的13座建築模型以及豐厚著作,像無聲地語言,向觀眾述說這名建築家的無盡熱忱與深遠影響。

近期,漢可凡帶著家人從美國返台,在環島旅遊途中,無論是離島澎湖、綠島,或高聳的花蓮太魯閣,幾乎台灣的每個角落都看得到父親的影子。雖然肉身終將消逝,漢寶德的建築卻如同時間刻痕被亙久留下,用心設計的教育理念,更如一盞長明燈,世世代代照耀著後人。

台博館「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特展,集結漢寶德設計的建築模型13座、珍貴照片、建築圖說及漢寶德訪談紀錄等,彰顯漢寶德對台灣建築文化的貢獻。(照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
主題照:已故建築學者漢寶德被視為台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啟蒙者,引領台灣接軌國際現代建築,一生育才無數。(照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
172.30.1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