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新富町文化市場──古老市集的新生

日治時期的庶民商場,空間活化重新連結在地記憶
2020/1/18
文:陳秉弘/攝影:裴禎/照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萬華龍山寺這一區,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台灣社會中若有所謂獨特的味道,這裡大概就是那一味了。嘈雜的人聲、攤販吆喝聲,湯湯水水的濃郁香味,色彩繽紛的各式招牌,台灣的市場文化,就該是如此,龍山寺把最純的東西都保留了下來。

東山水街市場就在離龍山寺不遠的巷弄間,每日熙來嚷往的人群,豐富的庶民飲食,除了在地居民外,近年也成為許多遊客探詢的秘點。舊稱「新富市場」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就座落在旁,橢圓的建築外觀,洗石子外牆表面,遠看十分醒目,將近80多年的歲月痕跡,在傳統街市中,仍屹立著、撐著傳統市場一路至今的興衰。

新富市場,85年歷史的時代光影

新富町文化市場建成在日治時期的1935年,當時其實是日本政府為了解決新富市場前身「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位置過於偏遠並且經營不善的問題,重新選址後建造完成,並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新市場理所當然的帶來地方繁榮,設置之後,各式的生鮮日用品的攤販聚集於市場內,客人不只有日人,也包括了台灣人,市場中的商品、民眾表現出台、日交融的面貌。人多商機就多,無法進入市場的流動攤販也開始在市場外聚集,最後擠壓到了市場內攤商的生意,後來因為二戰爆發,經濟蕭條,當時台北城時有空襲,傳統市場因為時代背景,開始沒落。

新富市場整修前(台北市市場處提供)
新富市場整修前(台北市市場處提供)

在戰後,國民政府帶來大批的軍民,讓台北的人口急遽上升,傳統市場因為生活需求,重新又活絡起來。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新富町文化市場的主任洪宜玲,坐在現在新富町文化市場中的咖啡座說著這段歷史,古老的市場如以縮時攝影拍攝般,整段歷程重新回放了一次。

洪宜玲說,戰後經濟復甦,很多中南部新移民到了台北城,為了謀生都聚集在市場四周,但是要進入市場內販賣商品需要有執照,拿不到執照的中、南部年輕人聚集在市場外落地擺攤,久了之後就地搭起矮房,一樓作為生意、預備商品的場所,「半樓仔」的2樓小閣樓,則成為一家人生活的場域,這些應當是違章、違建的私有建物,在當時就是台灣隨處可見的風景。

時序變遷,環南批發市場在1978年開幕,低廉的批發價格嚴重衝擊了以零售為主的新富市場;新富市場外的三水街上,流動攤販依然啃食著新富市場的商業利潤,便宜的價格、較為便利的動線,讓新富市場受到的挑戰日益增加。甚至在1986年時,新富市場外的這些流動攤販直接就地合法,成為「東山水街攤販集中場」,90年代因為超級市場的出現,傳統攤商又受到另一波的衝擊,新富市場沒落已無力回天,空攤率越來越高,市場處因此全部回收。

新富市場整修前(台北市市場處提供)
新富市場整修前(台北市市場處提供)

傳統市集新生,老建物再造連結在地

新富町市場在2006年被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由台北市市場處在2013年完成修復,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在2014年取得了9年的營運權。在2015年至2016年間,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完成了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增建、再裝修的工程,找來建築師林友寒在空間中重新設計,於2017年重新開幕對外營運。

新富市場興建基地約506坪、建物約199坪,建築本體為馬蹄形,如此設計是為了增加空間的活用、流動,橢圓型的空間能夠讓攤商、客人都更好行動,洪宜玲解釋說:「室內其實不大,我們早期看到他的平面圖,大概也只有35攤左右。」中間的天井負責了建築內部採光、通風的功能,建築本體以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做出水平的飾線,屋頂用混凝土澆置而成,並且輔以鋼筋混泥土樑作為支撐,可以觀察到日治時期由政府公設的市場建物,在新式衛生以及新的建築技法打造下的成果。新富市場的東北角則附帶建造了一幢獨棟木造日式建築,作為市場管理員的宿舍,與市場本體一起保留至今。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新富町文化市場主任洪宜玲

洪宜玲說,因為新富市場是市定古蹟的關係,所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在增建、增修時,要考量到保存建築整體的完整,因此當時建築師林友寒採用半透明的厚牆,沿著橢圓的空間將厚牆植入,並且增加了2個夾層空間,讓能夠使用的樓板面積擴增;半透明厚牆為輕木結構,也是考慮到因為結構輕,不需在建築物本體額外施工,能完整建物本身保存。在南側則以清水混凝土的手法新建了半月型新樓,1樓作為公廁,2樓則規劃為辦公空間。

「在這裡要面對的是一個古蹟如何活化,如何與這棟建築本身的角色如何扣合,而且這裡跟鄰里的關係又比較近。」洪宜玲說,新富町文化市場附近的攤商還很多,這個空間對他們而言也相當的重要,「空間重新被打開來後,對他們的生活有沒有什麼樣的影響?或者是說我們重新打開來後,對他們的生意會不會有幫助?」洪宜玲表示,新富町文化市場開幕後,首要任務就是與本來生活在這附近的住民建立信任關係。

空間修復後室內空景(台北市市場處提供)
新富市場整修後

藝文活動為基礎,市場學保留傳統記憶

新富町文化市場也規劃如市場學的各式活動、講座以及藝術展覽,希望藉由藝文活動、創作,將傳統市場在時代中的痕跡記錄下來,並且讓觀者、參與者能夠思考時代往前走,對沒落的傳統市場,傳統的生活空間,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洪宜玲說,現在新富町文化市場中還有唯一一名攤商依然在營業,就是大門口旁的製冰室,由名叫愛嬌姨的老婦人一人營運著,她依然堅持傳統的製冰技法,製作碎冰供給生鮮肉舖的攤商,當時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團隊,並沒有對她所在的位置做更動,將其保留下來,並且讓她繼續營業,希望能讓遊客了解傳統市場中這些特別的攤商。

現在新富町文化市場中還有唯一一名攤商依然在營業,就是大門口旁的製冰室,由名叫愛嬌姨的老婦人一人營運著。

她說,新富町文化市場自2017年開幕後,越來越多遊客會走進來,除了拍照打卡之外,也會走入其他周邊的傳統市集。這是團隊所樂見的,也希望透過新富町文化市場的空間活化,能夠持續產生後續的效應,讓更多人關注到台北城中傳統市場的流變、興衰,讓這樣的傳統市場保留下更多屬於台灣庶民的記憶。

新富市場整修後
新富市場整修後
新富市場整修後
新富市場整修後
172.3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