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溫州街18巷一帶,有好幾棟從日治時期保留下來的木造老建築,座落在周遭改建為水泥大樓的住宅公寓中,這裡過去是日治時期的台北帝國大學(現今台灣大學)的教授宿舍群,戰後這些日式宿舍被台大接收,成為教職員宿舍,在溫州街、青田街、金華街、潮州街一帶,容納戰後來台的大量學者,持續見證這段近代台灣學術史上的重要大遷徙。
日治時期的宿舍依據官階配給,在台大接手後則是以教職員的家庭人口數為申請依據,像是溫州街52巷的日式宿舍群,規模適合小家庭居住,而溫州街18巷16弄、殷海光故居旁的「大院子」,原為為日治時期的學人招待所,則適合做為單身宿舍使用,許多教職員從單身到結婚生子、退休,都在這些房舍裡度過。
其中位在溫州街18巷10號的日式老房,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台、政黨輪替到2020年,一路看著台灣的歷史文化輪轉,至今也有90年的屋齡。過去大家只會稱它為台大教職員宿舍,但從2019年起它有了新的名字──「生活實驗所」(Living Lab),在柏成設計的改造下,有了新面貌,現在成了一家五口的居住空間。
採訪當天,住戶的3歲男孩在老房裡自由奔跑、爬上爬下,像是為這棟年歲已超過90的老爺爺注入一股活力。改建後的大門,以輕材質的鋁板作為門面,打破過去大門深鎖與外隔絕的意象,鋁門以長條型木頭作為門閂,屋主將門閂畫了1/4圓敞開大門,像是代替這棟老屋與新來的朋友們熱情地打聲招呼。
過去有段時間,溫州街這幾棟具有歷史價值的台大宿舍曾面臨都更危機,隨著社會上對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視,這些老屋才有機會暫時留存。而台大及台北市文化局這幾年也透過老屋維護、保存與再利用等方式,將這些老房承租給外界改建使用,以活化都市裡的老建物。
柏成設計在2019年將這棟老建築改造為「生活實驗所」,柏成設計負責人邱柏文表示,改造過程保留7成原有舊房子結構,在屋內看不到任何一個喇叭鎖,保留原有的木門、門閂,還特別請木工還原木頭窗戶,「當木工在削木頭時,可以聞到Hinoki(扁柏)的味道,從味覺裡找回過去的記憶。」
走在生活實驗所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從建築設計裡找到這棟老房的歷史痕跡,承襲了各個年代的設計風格,依據不同住戶的需求,每個時期階段性的擴整建。從最早的日式風格建築,基座架高有助於通風,國民政府後又再以磚牆水泥加蓋,增加宿舍空間,房外的廁所也是因應入住者的需求而加蓋。
無論是洗石子地板、圓形馬賽克磁磚浴室、破損露出紅磚的水泥牆面、木頭地板的和式房、院子裡雜生的藤蔓,邱柏文都刻意把保留老房的歷史痕跡,「如果只是要把歷史蓋起來,那就看不到老房更深層的一面。」
生活實驗所以6公尺長的磨石子牆,區分了公共空間與私密,日式主屋為主要的住宅空間,50年代的增建,成為公共空間客廳以及廚房。由於住戶有3個小孩,扣除主臥房,四方形的日式主屋則是孩子們玩樂的天堂,有時可在這盪鞦韆,有時則在這搭帳篷,調皮時則在拉門的紙上畫畫塗鴉,邱柏文笑說,小孩在拉門上畫畫超出原先預期,「但孩子一向是空間的主角,讓空間保持自由,讓他們走跳,所有的空間既是走道也是停留,既可開放也可以閉鎖。」
在設計上,邱柏文讓每個空間的配置都能相互流動連結,主浴空間連結了主屋、後院、餐廚,浴缸也成為戶外夏日遊戲的道具。綠色植栽也扮演流動性的介質,光與風藉此流動與傳播,透明屋頂的陽光走道,承載一個大樹也引導到房子的盡頭。戶外的紅色的梯子直達屋頂平台,連結了上與下,更是連結了街廓與城市。
在台灣出生、10歲全家就移居紐西蘭的邱柏文,曾在澳洲、瑞典及美國留學、日本代謝派建築大師黑川紀章的事務所工作。回台創業之前旅居世界各地,在紐西蘭住過獨棟的大房,每天要澆花除草撿樹葉,在美國紐約住過房租昂貴的老房,在日本則是住在坪數狹窄的空間,這些居住記憶累積成了邱柏文的生命回憶,因此在設計生活實驗所時,他期望能為住戶帶來與土地生活在一起的感受。
「我們想透過老屋整建,讓孩子在都市裡都有一片天空,讓他們有不同於公寓、電梯大樓的成長環境。」邱柏文說,當孩子住在這棟老房裡,一早便能看到陽光灑進在地面上,早餐從花園裡摘香料放到料理中,知道食物怎麼來,有時還可爬到屋頂上看飛機,在屋內自由來回的跑動、釋放能量,「這會是一個很優美的故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為美好的記憶。」
不過承租這些老房都有年限,生活實驗所與台大的租約為11年,許多人認為,要花時間金錢在改造無法長久擁有的房地產很不划算,然而邱柏文卻在房價居高不下的年代提出新的觀點,「全球化很大的一塊污染在於蓋房和拆房」。他認為,政府可利用台北、新北市超過一千多個廢棄老房,提出新的文化居住思維,「在市中心釋出老房提供民眾作為日常住宅,而不是只是將老房改建為藝廊、咖啡館」,如此一來也可活化老舊社區。
2019年無殼蝸牛運動滿30年,1989年8月26日近5萬人夜宿忠孝東路抗議房價飆漲,要求政府抑止炒房,讓房價回到合理、民眾可負擔的範圍,當時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飆升到8.58倍。然而30年後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卻來到14倍,現在的年輕蝸牛們相較於30年前父母親的世代,居住問題更為沉重,30歲以下年輕人要不吃不喝14年才能買房。
邱柏文說,「提倡以租代替買的住房概念,在華人社會還是很大挑戰。」他指出,生活實驗所改造的費用平均分攤至11年,平均每個月攤提的費用與租房差不多。然而居住在一間具有歷史年份的老房,不僅能促進新世代探討居住中的文化與歷史意涵,也可透過每一階段性的居住,創造不同的空間記憶。
生活實驗所簡介
設計理念:
設計初心為創造一片孩子的天空,生活在城市裡,我們仍渴望天空、渴望土地,希望雨水直接打在臉上,希望陽光直射床沿,在這創造一個新型態都市生活的可能性,企圖活化城市的閒置空間,也讓空間的本體孵育使用者。
得獎紀錄:
2019第12屆台灣室內設計大獎、公共空間類/歷史建築再利用TID獎、2019 INSIDE世界室內設計節住宅類首獎及年度大獎、2019年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2019年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住宅類首獎。
(本文主照由柏成設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