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前言:重新擁抱大海

海洋和山土都是我們的家鄉,但多數人卻鮮少談論海,關注海洋的藝術文化創作也少,not anymore
2019/12/21
文:鄭景雯

台灣四面環海,然而生長在島上的我們,卻對周圍的海洋事務,所知甚少。

建築師黃聲遠日前到英國演講,在場建築學者與學生問他,「為什麼台灣四面環海,但建築設計卻都與海很遙遠?」這個提問如當頭棒喝,讓黃聲遠驚覺,台灣長年來因為軍事戒嚴的關係,以及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使得我們很害怕面對大海。

長年來生活在島上的居民,多半是陸地思維,而忽略了四周海域也屬於生活領域的一部分,海底下擁有眾多海洋資源,而深邃的海洋,更有著眾多等待我們去發掘探討的事物。

台東海岸(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台灣有山有海,海洋和山土都是我們的家鄉,但多數人卻鮮少談論海,關注海洋的藝術、文化創作也較少。本期文化+訪問達悟族文學家夏曼.藍波安,他的海洋基因與生俱來,曾在台灣北部工作,從事各種零工,也開過計程車謀生,卻始終找不到自己,最後回到家鄉蘭嶼,透過書寫海洋,為自己的民族留下文字紀錄。

廖鴻基雖為漢人,他對大海的情感,從花蓮的海岸山脈一路往外延伸到外海,他當過上班族、短暫參與政治,仍然對陸地上的事物不感興趣,決心跳上船當討海人、創辦黑潮文教基金會,首辦觀光船到外海賞鯨。他把在海上的漂流經歷,書寫成一本本文學作品,為台灣海洋文學打基礎。

音樂人陳明章熱愛海洋,還用海洋編出了一套音樂劇;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原本只是熱愛生物,想不到卻一頭栽入水下鯨豚攝影,讓台灣人看見外海的水下世界。

這是台灣文化人的海洋課。

東北角蜜月灣沿岸(中央社記者王騰毅攝)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