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小說家洪茲盈過去在廣告界打滾多年,曾是業界龍頭奧美的一員,經歷過華麗而瘋狂的日子。至今已出版《無愛練習》、《太陽照不到的地方》的她,今年出版通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12期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的《墟行者》――從2014年開始寫作,且不惜離職,就為了成就這本長篇小說。洪茲盈編劇的〈茉莉的最後一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也在公共電視播映期間造成熱議。擁有多重身分的洪茲盈,如何看待自身創作的價值?作品中又為何總有末日之感?
《無愛練習》開篇同名之作,處理到家庭對主人翁的壓制與捆縛;《墟行者》也有母女三代愛之無能(傳達)的困境,小說主角蘇菲亞只能不停重讀母親蘇婷的日記,並建構成實境體驗程式「蘇婷的房間」──家族的暗面似乎對洪茲盈影響頗大?
洪茲盈自述她生長在傳統保守的家庭。她說:「從小我的肩上就扛著一個招牌,上面寫著我的爸爸是老師。」幼年時因此承受的壓力與對待,也就無須多說。再加上姐姐功課好,會畫畫、彈琴,大學時期便已自費出版詩集。洪茲盈神情平靜:「她什麼都做得很好,我知道我不可能變成姐姐,所以6、7歲的時候,很早就自我放棄,但其實內在又嚮往成為姐姐,所以一直覺得很挫敗,漸漸就長成不敢自己做決定的人。」
即使畢業出社會,父母也無法放心讓洪茲盈自立,什麼事情都想要幫她決定。「我其實一直覺得很痛苦,但我卻不明白自己痛苦的來源是什麼。」一開始就在知名廣告人范可欽旗下工作的洪茲盈,之後進入奧美集團,從事廣告設計,慢慢累積資歷與金錢。為了向家人證明自己的生存能力,不惜背負房貸、買下一間小套房,終於搬離。
帶著回憶的口吻,洪茲盈說起那段日子:「獨居,就意味著自由。我可以晚上不回家,朋友也能夠來我家聚會。而且,做廣告的人都是瘋子,我自然也玩得很瘋。」究竟有多瘋?洪茲盈說:「比如說有一次,我在家裡醒過來,照鏡子一看,欸,我怎麼長鬍子?後來聽朋友說,是我喝到不醒人事,被扛上樓時,下巴就在扶手上滑行,整個烏青的緣故。」洪茲盈大笑。
一邊上班一邊寫小說,兩件事情加起來,讓洪茲盈擁有掙脫家庭、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力量。那麼,為何又選擇離職,從事專職創作?洪茲盈表示,其實有先例。第一次是因為想要專心寫自己小說改編的電影劇本《末班夜車》,但當時公司希望她留職停薪,寫完劇本後,她也就重回奧美。到了2014年,一得悉《墟行者》(其時名為《脈梢》)通過國藝會補助,她就毅然決然辭職,全神貫注寫作。
離開奧美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競爭壓力大,以及內部社會化的問題還是困擾著她。而更重要的是,網路的興起終究改變了許多事情。「以前一家公司的電視廣告費用假設是1000萬,現在也許變成只有50萬。因為是網路,所以不需要大預算。這些年廣告公司也在迅速萎縮中。」
但對洪茲盈來說,最決定性的關鍵是:「廣告最美好的部分,對我來說是可以安靜說故事。但廣告為了適應網路生態也在轉型,可能變得零碎,變得需要更多機動性,變成不是我想要的。」
人生種種彷彿都在損傷洪茲盈,就連當編劇也是,「太艱苦了啦。」訪談時,一談到編劇,洪茲盈就只能苦笑,反覆說不是人幹的啊。但《茉莉的最後一天》確實讓她獲得矚目。有些人建議她應該更懂得推銷自己,洪茲盈聽了會很不耐煩,「為什麼我要這樣做?那不是我啊。我是一個在群體裡會恐慌的人,我很不想被陌生人認得,更不想被打擾。」
那麼愛情呢?洪茲盈淡然以對,但語氣裡有輕微刺點。「不是不想,我也想要正常的愛情。尤其身邊的人好像都在談戀愛,然後分手啦、歷經失戀痛苦之類的。但我沒有。我反倒覺得奇怪,為什麼大家這麼容易就可以跟誰開始關係?」
她費解,也對自己的狀態感到困惑:「好像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就有跟別人建立關係的困難。」比如說到便利商店買東西,因為常去,所以店員就認得了,會試著跟她攀談。一發生這樣的事,她就再也不會去那家店。洪茲盈同時也對不斷要求大家必須同化的社會價值,感到厭惡:「一定要一樣?就不能只是安靜地維持自己的孤獨?」
《墟行者》寫方舟也似的明日號上,有著僅能坐臥、一點站立空間的膠囊艙房。洪茲盈說:「我真心想要活在那樣的密閉空間裡,沒有別人,沒有愛,就只有自己,然後死了,然後就被分解。這樣多麼好。」
也許對洪茲盈來說,末日從來不是未來的事,而是現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困難,確實出現在她的創作,一切顯得如此無能為力,甚至連母女之間表達我愛妳,也得輾轉地寫在遺書、可能不會被看見的日記。她講到:「可能就像〈無愛練習〉最後寫的那樣,不管你有多努力練習,家是無從掙脫的,它就是會一直跟著妳。」
洪茲盈自白:「一開始寫小說,是為了處理自己人生的問題,想要知道答案,然後弄明白究竟建立關係的困難,會阻礙人生多少?」但寫到現在,解答始終沒有出現。她還是困惑,甚至可能更困惑,似乎連挫敗感也是無能掙脫的。
談到《墟行者》與先前兩本小說的差異,洪茲盈誠實回應,《無愛練習》是文學得獎作品的集結,「因為有必須得獎的使命,難免重鹹,畢竟這樣才能獲得青睞。可是我覺得那樣不對,真正要寫人在生活之中匍匐前進的姿態,應該得輕描淡寫。所以,到第二本《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我就改用類似是枝裕和的方式去寫。筆觸是淡的,但更能寫出深沉的痛苦。」
至於《墟行者》,洪茲盈的企圖更大,她自陳:「我想要以小說探究生命是為了什麼存在,究竟生命有什麼意義,存在有什麼意義。」於是,她寫一個近未來的世界。「但那個世界真的遙遠,或者說科幻嗎?我不以為欸。」洪茲盈說。
這幾年間,各種手機通訊軟體崛起,感覺進入了無所不被監控的時代,比如你可能只提到某個字眼,例如奶瓶,手機軟體就會開始秀出相關資訊。這也是《墟行者》展演的未來。但這已經不是《1984》老大哥或《1Q84》Little People呈現的恐怖氣氛,相反的,它幾乎是必然,幾乎是人不得不適應科技發展的結果。
洪茲盈試著把眼前正在高速推進的現實所將導引的明日世界,提前寫出來。
洪茲盈說:「我並沒有試著寫科幻或奇幻小說,實際上我沒有太多這方面的閱讀。我參考的比較是Discovery跟國家地理頻道。前者是針對未來的想像,比如說蜂巢智慧,一種巨型超級電腦的運算,對資料的完全記錄與收集,後者則是極端氣候與特殊動物的行為等等。可能是因為《墟行者》看起來沒辦法定義,所以讀到的人就會認為是科幻小說。但我寫的時候,並沒有把它當作科幻奇幻那樣去寫。相反的,對我來說,它就是現實。」
在許多徵兆(如熱室、氣候異常)愈來愈鮮明的末世將臨之際,洪茲盈預期《墟行者》達到何種效果?她十分坦然:「小說其實不能做什麼,最多就是拯救小說家自己。寫小說是擴充自己新的世界觀,跟別人沒有關係,純粹是我很想知道而已。」洪茲盈舉小說中蘇菲亞反覆讀母親日記的行為來說明,「那不過是回望,什麼都改變不了,只是確認自身存在的動作。所以,目的不是我的目的,過程才是我的目的。我相信的是過程,過程才有意義。」
訪談中,洪茲盈對無愛的現實,雖然有些感慨,但也到了雲淡風輕的階段。不激烈,只是安靜平順地表達自己,在悲觀絕望中,持續以創作理解自身與世界,也或者還會有人記得她存在。不由令人揣想,洪茲盈沒有辦法跟人開啟關係,但會不會她生命史所有可能的關係,都已經開啟在小說?小說就是她跟世界最美麗的關係呢?
墟行者
作者:洪茲盈
出版:寶瓶文化公司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洪茲盈
1979年生,小說家、編劇、廣告文案,曾任職於廣告代理商,現為專職文字工作者。著有短篇小說集《無愛練習》、《太陽照不到的地方》;2014年獲國藝會長篇小說專案補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影集〈茉莉的最後一天〉編劇。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府城文學獎首獎、吳濁流文藝獎兒童文學類首獎、BenQ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二獎、二度榮獲林榮三文學獎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