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日本鬼怪中,以秋田縣的「生剝鬼」最有名,每到除夕,可看見身穿蓑衣、手持木刀的「生剝鬼」出來把小孩嚇哭。有民間傳說指出,生剝鬼與漢武帝造訪秋田縣有關。
秋田縣男鹿市的赤神神社,主殿是五社堂,這裡有個生剝鬼傳說。相傳漢武帝帶著五隻蝙蝠,搭乘白鹿拉的飛車來到男鹿半島,五隻蝙蝠化成鬼,為漢武帝效力。漢武帝在正月15日讓它們放假一天,歡天喜地的鬼卻到村裡破壞農田、擄走農家的家畜、女兒。憤怒的村民想反擊卻力不如鬼,於是用智取。
村民與鬼溝通,允諾每年獻上一名女孩,希望它們能在一個晚上築1,000階可達山上五社堂的石階,且要在清晨鳥鳴前完成,否則就不要再到村子來。群鬼趕在日落後建造石階,只差一階就可完成時,村民找來擅長模仿的人學雞鳴,鬼聽到後驚訝、抓狂,發出如雷怒吼,把附近的千年杉木連根拔起,之後回到山林,未再下山。後來,村民在五社堂奉祀這些鬼。群鬼抓狂的模樣,就是生剝鬼的模樣。
每逢除夕,男鹿半島的民眾會打扮成青面獠牙的生剝鬼,身穿蓑衣草裙,一手持木刀、一手提木桶,數人組成一隊,穿過大街小巷,造訪民宅。家長會穿戴整齊,在家中恭候生剝鬼來訪,並備酒水佳餚款待。生剝鬼會發出奇怪聲音問:「有壞小孩嗎」、「有愛哭的小孩嗎」、「有偷懶的小孩嗎」。這個活動現已成為消災祈福的活動,被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
「生剝」(日文發音namahage)兩字讓人看起來以為是將人生吞活剝,其實與字面意義無關。東北地區民眾過冬時,常待在暖炕旁取暖,導致手腳被烘烤得通紅,日文稱為「namomi」,將這種烤紅的情況剝除稱為「namomi hagi」,同時也有懲罰偷懶之人、趨吉避凶的意涵。後來namomi hagi發音變成namahage,套入漢字就是「生剝」。生剝鬼也成了警惕世人不要偷懶、做壞事、驅除災厄的使者。
生剝鬼的臉形因地而異,但大多紅色、藍色配成一對,紅臉的是阿公生剝鬼、藍臉的是阿婆生剝鬼。生剝鬼儀式是傳統民俗活動,但在東北地方,也成了父母管教小孩的手段之一,教育小孩如果做不好的事,會被生剝鬼懲罰。
古時人類生活困苦,遭遇天災或走衰運時,常認為有什麼力量在作祟,於是相信可能有魔鬼在操弄。不過,在日本「鬼」也可能被當成神奉祀。
日本共有四座「鬼神社」,包括青森縣弘前市的鬼神社、埼玉縣嵐山町的鬼鎮神社、大分市天滿社裡的鬼神社、福岡縣添田町玉屋神社裡的鬼神社。
雖然一般人提到鬼,就會聯想到吃人的鬼,但日本民眾心中的鬼,形象卻是很溫和、有親近感的,相當於神和祖靈。
日本民眾心中最有名的鬼就是「節分的鬼」。節分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日,人們會舉辦祈求五穀豐收的農耕禮儀。節分這天,在神社、寺院會聽到有人喊「鬼在外、福在內」,主要的目的在於驅除疫鬼。
西元706年,日本瘟疫流行,《續日本紀》記載著當時舉辦「儺」這種以樂舞驅逐疫鬼的儀式。這個由中國傳來的「追儺」習俗,在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被納為宮內活動,每年除夕舉行。後來儀式在各地的佛教寺院舉辦,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
不過,現代社會商業化的結果,每到節分來臨前,許多超商、超市開始賣應景的豆子等零食,有的還賣紅臉鬼面具。此外,有的寺院或神社會邀請高知名度的藝人、相撲力士來撒豆驅鬼。
而台灣人所說的鬼,在日本稱為「幽靈」,指得是死者靈魂或孤魂野鬼。許多幽靈橫死後,無法「成佛」,對人世間還有怨恨與執著。
在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之前,幽靈怪談就不斷被傳說,甚至大流行,《雨月物語》、《牡丹燈籠》、《四谷怪談》等都是名作。1825年7月26日,江戶「中村座」劇場首度上演《東海道四谷怪談》,7月26日也因此被訂為「幽靈日」。
每到夏季,媒體經常會播放靈異節目,一般認為,聽鬼故事令人毛骨悚然,有利消暑。
(全文取材自2017年8月號中央社《全球中央》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