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有限又無法工作 逾萬難民在印尼苦等安置
(中央社記者石秀娟雅加達3日專電)聯合國難民署駐雅加達辦公室旁的巷弄裡有個不起眼的投遞窗口,徘徊在外等待諮商的難民終日不斷,來詢問何時能到第三國安置,多數得到繼續等待的答覆,很多人已等了7年。
今年23歲的瑪雅(Maya)來自利比亞,日前她和媽媽結束諮商後告訴中央社記者,家人3年前為逃離戰火來到印尼,這3年她「每個月都來」聯合國難民署(UNHCR)。
瑪雅說,她總是得到相同的回答,對方說「我們幫不上忙,你繼續等,我們會打電話給你」,然而「他們從來沒有打」。
瑪雅說她和媽媽及3兄弟住雅加達北部的公寓,只容2人的空間住了5人,患高血壓的媽媽因藥價太貴無法按時吃藥,因難民身分無法工作,收取家鄉寄來的西聯匯款又受銀行刁難,經濟困頓,房東已說要趕人,生活只能以「悲慘」形容。
由於家鄉受戰火肆虐,瑪雅說,他們當時只想趕快離開利比亞,「越遠越好」,因此選擇落腳可用落地簽入境的印尼。
主修英文的瑪雅說她最想從事翻譯工作,因戰火被迫中斷大學學業,逃離家鄉後仍是受害者,生活被毀了,「若暫時無法安置,至少先讓我能在這工作,讓生活能過下去」。
印尼未簽署1951年的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法律上不負收容責任,但仍是許多難民等待安置至第三國的中繼地點。
根據印尼官方資料,印尼至5月底有1萬3997名難民及尋求庇護者,其中3368名尋求庇護者仍待UNHCR確認難民身分。
阿富汗難民伊爾哈姆(Enayatullah Elham)說,很多難民到印尼已7年,有些獲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協助,得以分租房屋、有些微津貼過活,沒有IOM幫忙的甚至沒錢吃飯,在印尼除了等待,什麼事也不能做,「很多人身心狀況都很糟」。
伊爾哈姆今年22歲,他無力支付給人蛇集團全家逃難費用,2014年隻身抵達印尼,日前第4次到UNHCR詢問申請安置進度,「一樣沒結果,我們講,他們沒在聽,只叫你等」。
攻讀電腦的伊爾哈姆說,他隔年獲得UNHCR難民卡,在印尼可安全棲身,但什麼事都不能做,像是浪費生命,希望趕快離開印尼,念完書、找到失聯家人、工作養家。
不願具名的34歲阿富汗難民和伊爾哈姆一樣,原想帶全家離開,卻無法負擔人蛇集團開價的4萬美元(約新台幣125萬元),他付了1萬2000美元先離開,打算之後再接濟家人,留下妻子及年幼兒女,至今已6年未見。
這天他和近百難民再度到UNHCR辦公室外抗議。他們質疑UNHCR處理的程序不公,有些2014年、2015年到印尼的難民家庭已前往第三國,比較早到的單身難民卻還在等。
阿富汗難民胡塞尼(Zabihullah Hussaini)說,希望獲得公平對待,單身難民也有家人,長久等待讓很多人情緒崩潰。
根據UNHCR的資訊,由於安置機會非常有限,只能優先處理例如單親媽媽、沒有父母照顧的青少年、有醫療需求的難民,因為他們是最弱勢、最容易受到傷害的。
UNHCR駐印尼代表瓦爾加斯( Thomas Vargas)指出,全球有7000萬人因戰爭、人權迫害等因素被迫離開家園,其中2500萬人是難民,只有不到1%的難民能獲安置,難民需要安置的需求遠超過機會,全球面臨難民危機。
根據UNHCR的資料,去年有25國安置9萬2400名難民,其中5萬5680人是透過UNHCR促成。在印尼,UNHCR的經費僅足以照顧300名至400名難民,包括食物、醫療、教育等。
瓦爾加斯指出,UNHCR力促第三國安置難民,同時也努力與中繼國政府、非政府組織等合作,協助在中繼國等待的難民,讓無法直接獲得援助的難民能照顧自己,學習技能,也可協助當地經濟發展,對難民和中繼國都是雙贏。
他舉例,UNHCR與印尼夥伴合作推動新創企業家培訓計畫,參與培訓的包括印尼青年及難民,結訓後獲得甄選的團隊可獲創業補助款,難民可協助創業;這項計畫提供難民飲食及交通津貼,也符合印尼不准難民工作的規定。
根據UNHCR,這項實驗計畫已完成第一期培訓,約有60名難民及印尼青年參與,第二期可望在近一兩個月內開始。
在7月初,數百名在雅加達西區卡里德勒斯(Kalideres)露宿街頭長達一年以上的難民將帳篷搬到位於市中心的UNHCR樓下,為期數週的行動讓難民議題獲得重視,雅加達政府提供卡里德勒斯附近的廢棄軍營,讓難民暫住。
這個不大的軍營現住進1085名難民,其中276名小孩,建物內的走道、樓梯間及建物外的部分空間也放滿帳篷。
暫居在這的阿富汗難民埃赫薩努拉(Ehsanullah)是什葉派哈札拉族(Hazaras),由於哈札拉族長期被遜尼派極端組織攻擊,他和家人先逃到巴基斯坦後,他在2013年抵達印尼。
今年33歲的埃赫薩努拉說,這些年他每天不外是洗衣、煮飯、打掃。他說,以前曾有難民教大家英語,賺點小錢,大家也覺得很受用,但政府發現後就被禁止了,「很多人等了6年、7年,不知道還要等多久,都需要賺點生活費」。
埃赫薩努拉說,他離開巴基斯坦時女兒9個月,現已7歲,「她需要上學,但我無法讓她上學,很擔心她的未來。本來以為等1年、2年就能到澳洲,讓她安全長大、受教育,我的希望都被毀了,我無法幫她做任何事,這讓我很傷心」。
對於難民希望能在印尼工作,印尼移民總局公共關係部門主管山姆(Sam Fernando)在7月31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指出,受制於相關法令,難民無法在印尼工作。
山姆指出,很多相關的印尼政府部門都對難民提供協助,也持續與UNHCR協調,督促他們加速處理安置問題,印尼未簽署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能做的有限,但印尼不會把難民遣送回國,會盡力從人道的考量幫忙。
在印尼多年,很多難民已能用印尼話對答如流,小孩也不例外。9歲的阿富汗女孩哈蒂亞(Hadya)天真活潑,受訪時不時扮鬼臉,她說因為戰爭而和爸媽搬到這。
問到哈蒂亞想不想上學,她的笑容不見了,頓時安靜下來,想了幾秒後說「想」,她在阿富汗也沒能上學。(編輯:陳永昌)10808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