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三烹百年市場存亡危機 活博物館概念注入新活力
推薦閱讀
坐落在泰國中部素攀武里府(Suphan Buri)躂欽河(Tha Chin River)旁的三烹市場(Sam Chuk Market),擁有木造的房屋、充滿年代感的店面以及河邊的高腳屋,讓人彷彿重回百年前的泰國,時光好像凍結在這個百年市場內,轉角隨時會撞上穿著古代泰式服裝「絆尾幔」的泰國人,在喧鬧的市場裡吆喝著買賣貨物。
三烹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由於位在河岸邊,曾經是重要的貨運和交易場所,也是旅人透過水路前往或離開曼谷時的重要休憩站,因此三烹市場一度是非常繁榮的轉運站。
但隨著陸路交通發達,三烹市場的轉運功能衰退而逐漸沒落,加上老房子保存不易,許多木造房子被拆除,2003年,泰國政府更打算都更三烹市場,讓這塊地更具有商業價值。
眼見老市場就要消失殆盡,三烹市場的居民開會討論未來何去何從,三烹市場發展維護委員會主席蓬文(Pongwin Chaivirat)告訴中央社,當時大家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拆除,一派主張保存,經過討論後,大家決定先試著保存看看,因此聯合起來成立三烹市場發展維護委員會,加上當時一位國會議員出身三烹市場,致力保存三烹市場原貌。
蓬文說,當時大家決定要先保留這個碼頭城市的在地美食,吸引遊客造訪後,再進一步保存老建築物,因此當時委員會提出了「 恢復市場生機、活力博物館」這個概念。
蓬文說,委員會認為與其把老物品集中起來展示管理,不如讓這些老東西留在原處,讓民眾自行照顧,每個人、每戶人家和每間店鋪都是博物館的一部分,因此要保留像老咖啡廳、老照相館或老藥鋪的原貌,讓遊客願意到此一遊並打卡,越多人認識三烹市場,三烹市場就越能永續生存。
蓬文說,一開始有人反對,但委員會認為只能嘗試看看,因為不試試看的話,市場就很難保存下來;但也有民眾願意加入他們的計畫,「沒有當地民眾的支持是不會成功的」。
就這樣努力了多年,由下而上的社區力量讓三烹市場開始有了活力,市場的名氣越來越響亮,吸引不少國內外觀光客造訪,本來人口外流的小城市開始人口回流,到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世代願意返鄉工作,為市場注入新氣象,市場攤販收入增加,發展委員會成立的基金收入增加,就可以用在保存老市場的風貌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因此在2009年頒布亞太文化遺產保存獎(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給三烹市場,表彰居民在保存在地風貌上的努力。
三烹市場的發展和華人淵源很深,三烹市場內展示歷史的查農博物館(Ban Khun Chamnong Chinarak Museum)以前是華人仕紳以及當年市場老闆查農(Chamnong Chinarak)的房屋,現在屋裡展示著許多照片和老地圖,屋子也維持原來的樣貌,向遊客介紹三烹市場的歷史以及當地人的傳統生活方式。
發展維護委員會的委員阿倫拉(Arunlak Onvimom)對於三烹市場仍能保持傳統樣貌感到相當自豪,她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家的生活方式當然也會有一些改變,但是整體的房屋結構和氛圍、吃的和用的東西,在市場裡都還是找得到傳統的生活方式。(編輯:馮昭)11209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