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等關稅對中國影響難料 官方稱已預留政策空間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日電)美國即將宣布「對等關稅」,今年以來中國所有商品已被額外加徵20%關稅的情況下,這次還會加多少稅率,各方並無把握。官方強調預留了政策空間,有台商則表示,目前先以「台廠出口美國,陸廠出口東南亞」來因應。
中國不是第一次面對貿易戰,但相對於2018年,這次關稅戰的特色是「迅速且劇烈」。中國金融40人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杜宇宸指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第1任期內,逐步將中國進口商品的加權平均稅率從約3%提高至13%左右,累計上升約10個百分點;但第2任期50天之內,就對中國加徵了20%的額外關稅。
在受影響的產品方面,杜宇宸指出,美國自中國進口規模最大的是機電產品和機械設備,兩者占了2024年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的45%,美國對其價格敏感度較低。
一名食品業台商告訴中央社記者,該公司在台灣和中國大陸都有產線,並從事原料進口、成品出口。為因應美國關稅,目前針對美國市場的產品都由台灣出口,大陸廠則負責東南亞市場。
他坦言,關稅大幅調漲對企業衝擊很直接,遠勝於經濟不景氣造成的消費減少影響。原本公司打算以「人民幣貶值約15%加上公司吸收利潤」來應對,但人民幣並沒有如預期那樣貶值。如今公司進一步的避險措施,就取決於川普美東時間2日宣布的「對等關稅」細節。
按野村證券分析,當前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約為33%。
對於美方「對等關稅」會對中國商品加多少,各方分析不一。陸媒第一財經引述渣打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表示,若嚴格依照對等原則,美國進一步調高對中國關稅的空間有限。目前美國對中國平均關稅稅率較中國對美關稅稅率高出15個百分點。即便把中國增值稅計入,仍低於目前中美平均關稅稅率差。
不過,也有一些分析指出,美國不會真的「對等」。中信證券研報就認為,中國在這一波徵稅中仍可能面臨「最高的稅率、最廣的範圍」。
中國的應對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在當前經濟承壓的情況下,做好自身原本的提振經濟計畫,如改善民企營商環境、用多種方式擴大內需、處理地方債等,再加上預留更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空間。
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5年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也是首次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連續實施了14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23日在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時就說,中國已為可能出現的「外部超預期衝擊」作準備,必要時還將推出新的增量政策,確保中國經濟能夠平穩運行。
一般預期,中國央行4月可能會調降存款準備金率,為市場釋放流動性。第2季也將推出專項債、特別國債等政策,抵銷經濟下行的壓力。
此外,在前一次中美貿易戰中,中國已降低對美國貿易的依賴程度,去年前11個月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中,美國所占比重已下降至11.2%,創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的最低紀錄,未來將進一步推動出口多元化措施,積極擴大對東協、歐盟等地貿易。
儘管使出全力因應,但衝擊仍難免,對中國來說,最糟的情況可能還沒出現。
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主持的財經媒體「香帥的金融江湖」3月就指出,川普「關稅1.0」期間,每輪關稅實施後約6個月,出口增幅即較基準下滑至最低水平。按照這個邏輯,中國今年第3季外貿可能有明顯壓力。(編輯:邱國強)11404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