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彈劾與起訴成選戰熱點 美國陷三權分立危機
雖然拜登是否會被正式提出彈劾還有疑慮,但短短5年內美國國會將3度啟動彈劾調查、前總統川普已4度遭到司法起訴,支持者直呼司法不公,讓以三權分立為立國基礎的老牌民主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1776年脫離英國獨立以來,美國歷史上只有5次總統彈劾案,包括1868年的約翰遜(Andrew Johnson)、1974年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1998年的柯林頓(Bill Clinton),以及分別在2019與2021年、寫下2次遭到國會彈劾的川普(Donald Trump)。
扣除國會正式彈劾前先行辭職的尼克森,沒有一位美國總統最終被參議院裁定有罪而遭到免職。但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卻是隨著黨爭日益白熱化,彈劾總統的聲音越來越常聽見,彈劾的動機也越來越受政治對立影響。
幾乎打從拜登(Joe Biden)確定勝選那一刻起,不滿川普被彈劾2次的國會共和黨人就開始提出彈劾拜登的訴求。面對黨內與日俱增的壓力,跌跌撞撞才得以拿起眾議院議長槌的麥卡錫終於向黨內激進派妥協,宣布對拜登啟動彈劾調查。先不論拜登是否涉及兒子韓特.拜登(Hunter Biden)的商業交易,選在大選前一年啟動程序,其中的政治考量難以撇除。
國會對川普的2次彈劾,以及川普卸任後的4度遭到司法起訴,都讓共和黨死忠支持者大感不滿。川普習慣遊走在灰色地帶,即使是國政大事依然如此,是他被司法機構盯上的主因。在他遭到彈劾與起訴後,雖然不少民調顯示,多數美國民眾認為川普有罪,但仍有為數不少的民眾質疑背後有政治動機,缺乏正當性,這其中當然以保守派共和黨支持者為大宗。
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司法獨立形象已經受到影響。根據民調中心蓋洛普(Gallup)在2022年9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47%的美國成年人對以最高法院為首的聯邦司法部門有信心,比2020年大幅下降20個百分點,是1972年展開調查以來的最低點。
為尋求更美好未來、自由與民主的美國拓荒者,立國之初採納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維,在憲法中明確區隔行政、立法、司法權限,使其各自獨立行使並相互制衡,防止權力過度集中與濫權。近250年來,美國一直被視為最貫徹三權分立體制的民主政體,但隨著政黨鬥爭日益白熱化與政治分歧日益嚴峻,美國三權分立也面臨實施以來的最大挑戰。(編輯:馮昭)11209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