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病主法掀醫界海嘯 翻轉醫病關係才是核心

2019/4/6 08:45(4/6 09: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病人自主權利法面面觀 8-7(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6日電)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3個月,不只是關注善終,法界及醫界專家觀察,目前醫療糾紛訴訟多與醫病溝通不良有關,病主法可能帶來轉機,但醫界還要更多準備與練習,才能邁步向前。

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在今年1月6日正式施行,過去的討論多聚焦在人生最後一哩路的醫療規畫。推動立法的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本身是罕病患者,她受訪時表示,病主法不只是處理善終,關鍵是醫病關係。

以往醫師告知病情,可以告知病人本人或家屬;但病主法明訂,醫療機構或醫師應告知病人本人病人,且病人對病情、醫療選項及各種選項可能的成效與風險都有知情的權利。

不管是告知壞消息、溝通各種醫療選項、啟動醫病正向對話需要長期的練習;楊玉欣說,這對醫界來說是很大的衝擊,過去多是安寧緩和醫護團隊承擔照護末期醫病溝通、病家靈性撫慰的工作,但病主法不再只是安寧醫師的責任,而是整體醫界跟社會文化的典範轉移。

醫病溝通不良常是醫療糾紛的關鍵,且兩方都必須為此負責。高等法院刑事庭法官廖建瑜受訪時表示,常審閱醫療糾紛案後發現,醫師的告知、說明不充足常是訴訟理由,如「醫師沒有跟我說」、「不知道還有其他的選項」等。

廖建瑜舉例,有一名病人服藥後腳長了小水泡,但也沒特別警覺,幾天後竟併發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原來醫師僅提醒「有問題可回來醫院」,卻沒特別說清楚藥物過敏可能會有什麼反應,可能導致病人輕忽或延遲就醫。

還有一個案例是病人曾有修理戰鬥機的工作史,太常吸廢氣,麻醉的風險就比一般人高,結果病人接受手術時,就因引發心室顫動死亡。

廖建瑜說,此案病人的家屬糾結於「醫師沒跟我說麻醉會死掉」,可能醫師術前沒有對麻醉風險及可能增加風險因子多做說明,病人也輕忽自己的協力義務,沒有多提供訊息給醫師,造成不可挽回的憾事。

廖建瑜也表示,病主法的核心其實不在善終,而是翻轉了傳統的醫病關係,甚至可說是掀起了醫界的海嘯,但多數醫師似乎渾然不覺,沒意識到改變的浪潮已經打在跟前。

過去治療選擇也常常都是醫師說了算,廖建瑜表示,曾有醫療糾紛案是女病人原本為了切子宮肌瘤手術,結果整個子宮竟都被切除。醫師認為「這是為病人好」,卻沒完全取得病人的同意。

廖建瑜建議,醫師應修正心態,不能想主導一切,而是可以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參與醫療決定;病人也相對要為自己的醫療選擇負責,多做功課,而不是一味要醫師承擔。

好的醫病溝通有助病人善終、家屬得以安心。台大醫院臨床倫理委員會執行秘書蔡甫昌表示,臨床常遇到有倫理爭議的情況,例如末期病人希望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但家屬不願放手或主治醫師還不想放棄,問題關鍵往往就在溝通技巧。

蔡甫昌常在課堂對醫學生舉例,急重症醫師走到一位末期病人的床邊,詢問家屬有關急救與否「病人現在狀況不好,你們要不要救?」「不救就會死,救的話可能有機會,健保都有給付」等,這樣的問法,家屬自然的反應會是如何?這其實是「問壞了」。

應該是要先好好告知家屬病人的末期狀況與預後、目前適合緩和醫療處置、急救的效果與傷害、討論治療的目標與醫師所建議的處置,而不是唐突地給予家屬困難的生與死選項、帶來心理壓力。

蔡甫昌說:「沒有病主法,許多末期或非末期病人的維生醫療處置,醫師將不敢選擇,例如終止水分或營養、撤除維生醫療,也不太容易啟動某些醫病溝通。」

蔡甫昌也表示,尤其急重症醫師常在第一線接觸重症病患,更要熟習這類複雜困難的醫病溝通。各醫院也應有所準備,多發展溝通訓練課程,讓醫療人員能觀念清楚並熟知相關倫理與法律規範,整個生命末期醫療倫理與醫病溝通文化就會慢慢進步。

衛生福利部推動的醫病共享決策(SDM)是協助醫病溝通的工具;但是,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說,SDM的決策模式和傳統的醫療決策方式迥然不同,可能讓醫師覺得失去主導權,且SDM的過程也很花時間。

陳志金說,SDM門診看診流程也跟傳統不同,民眾確診後不是由醫師直接做出醫療決策,而是先讓民眾接受決策教練(可以是醫師、個管師或護理師)的說明、了解各醫療選項的優缺點、可能的風險、及病人所在乎的因素等,最後才回到診間跟醫師一起做出決策。

一開始陳志金也曾抗拒SDM,但實做後發現,SDM的標準模式可以讓所有醫療人員套用,就算醫師溝通能力沒這麼好,也能掌握重點、有技巧與病人及家屬互動,也有助減少糾紛。

陳志金表示,很多時候家屬提起醫療訴訟不是因為「醫師做錯事」,也不是因為醫療結果不如預期,常常都是醫師讓家人感覺不舒服。他常對學生演講,「醫療的現況是:醫療人員做了很多,但是說的不夠,偶爾還會說錯,讓家屬感受不好,就容易會有糾紛。」

陳志金說,現在的醫療環境,醫護幾乎都會怕醫療糾紛,要避免醫糾,醫師不該站在防衛的對立面,而是透過溝通,讓家屬了解,心裡舒服,「連告你的想法都沒有」才是真的贏。

醫事司長石崇良受訪時表示,衛福部持續推動SDM已4年,相信多數醫師都已經具備這樣的觀念,不管是SDM或是病主法,共通處都在於跟病人的溝通技巧,需要去了解病人的動機、價值觀跟考量,也都需要讓病人有足夠的深思熟慮過程,且醫療人員都需要尊重病人的決定。(編輯:陳清芳)10804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宗教界支持善終 但對病主法仍有保留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