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季刊主編:中共憂權威受挑戰收窄學術自由
(中央去台北2日電)國際知名學術研究刊物「中國季刊」主編普林格爾(Tim Pringle)接受BBC訪問時表示,近年中國學術自由受限,影響有關中國領域研究,主要因中國共產黨一直注重其權威,要確保不受挑戰。
「中國季刊」在1960年創辦,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主辦,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內容涵蓋近代中國和台灣,是研究中國領域聲望最高的期刊之一。
普林格爾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過去60年,中國研究領域出現變化,包括從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從事中國研究的群體逐步從觀察者變成參與者,但參與程度正倒退。
他指出,因為過去數年中國政府加大限制學術研究,尤其是社會科學相關學科中,可公開談論的話題、研究主題,及在研究中自由提出的質疑也被管控。而中國公民社會空間縮小,對相關領域研究的限制越來越多。
普林格爾表示,學術自由是中國研究領域未來面對的最大挑戰,如在中國國內研究機構要確保有關中共的政治傳統、中國歷史和社會穩定的研究,不會對官方敘述構成挑戰;但在中國以外,研究機構要確保中國的威權主義不會蔓延到自己的國家和機構。
在實地考察方面,如研究人權和勞工運動時,到運動現場並與參與者、工人領袖、維權者和律師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和敏感,甚至幾乎不能直接與他們接觸。中國及非中國學者在疫情之前,還是會到中國各地做研究,但現在學者進入研究現場也變得更加困難。
普林格爾說,「中國季刊」其中一篇文章講述非中國學者與中國「國保」(國內安全保衛)人員之間的交流,及被請去「喝茶」(約談)的情況,顯示「喝茶」並不是想像中普遍,但仍舊是個問題,會阻礙研究進程,也是目前學者做研究必須考慮的事。
普林格爾說,「以前的問題是,海外學者怎樣為自己的研究找到合適的守門人,也就是中國國內的合作平台,可能是一間大學,一個公民社會組織,也可能是一個同行學者。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打開大門,找到安全的研究環境—因為,門被守護得更牢固了。」
他表示,發生這樣的變化是因中國的領導階層,不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已經被中共自身利益所主導。
他解釋,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制定標準化、不受質疑的歷史論述,也一直非常注重黨的權威,確保它不會面臨挑戰,特別是來自內部和民間社會的挑戰。當局已經開始限制公民社會,包括推行「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
他又指,中共一直擔心社會穩定,近年尤其感到社會穩定受到威脅。從外部看,中國領導層對中東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及以往東歐和前蘇聯的「顏色革命」感到擔憂。在內部,他們看到越來越多抗議、罷工及各種社會運動,因此轉向採取更嚴格的統治方式。
不過,普林格爾表示,學術自由受限制也來自市場。中國也為了確保大學在全球競爭中取得好成績,某些形式的學術研究獲優先考慮,最受限制是與社會和政治運動有關的學術研究,包括勞工權利、性別平等和人權等。
2017年,中國國家廣電總局要求「中國季刊」將敏感議題的論文從中國網站上移除,否則封鎖網站。劍橋大學出版社決定先行移除敏感議題文章。
普林格爾表示,當時「中國季刊」主導學術界發起了全球性回應,成功推翻出版社的決定。
他指,這起事件後,在中國國內訂閱季刊的大學大幅下降,季刊在中國的下載量沒有減少,來自中國的學者向季刊的投稿量,由2021年約38%上升至今年首7個月約48%。季刊在中國國內的影響力似乎沒有減少。
普林格爾表示,最近10年中國研究領域最熱門的主題仍是有關「中國崛起」、「一帶一路」等。學者對邊疆地區重新重視起來,包括新疆、西藏,近幾年尤其關注香港。
他認為,未來數年學者會更加關注香港的高等教育。香港學界擔憂國安法會影響研究,及香港政府在大學管理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影響機構自主。
他指出,台灣方面,「一個中國」的議目仍然非常重要,「中國季刊」即將出版7篇相關文章。民眾投票行為、兩岸關係、政治腐敗問題也是學者研究議目。(編輯:陳沛冰/邱國強)11109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