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書摘4》政治體制改革 鄧小平欽點趙紫陽接招

2019/10/17 09:42(10/17 13:5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鄧小平還有一個非常突兀的決定,政治體制改革的研究、政策制訂的領導權交給了趙,而不是總書記胡耀邦。這個決定引起了黨內的種種猜測。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應該屬於胡耀邦、書記處,而不是趙領導的國務院或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為什麼鄧會有這樣的決定?

吳國光在「趙紫陽與政治改革」書中記述了五種推測:一,胡耀邦失去了鄧的信任;二,中共十三大人事安排,趙將接任總書記,而十三大將對政治體制改革做出總體規劃,由趙負責政治體制改革的研究、設計是恰當的;三,有傳說是胡在常委會上提議趙主持政治體制改革的,認為「胡耀邦知道政治改革是一個燙手土豆,所以把它扔給趙紫陽」;四,「有一種說法,是從政治改革的內容和胡、趙對政治改革的不同態度來尋找答案。一則,鄧是從經濟改革的需要出發來談政治改革,而趙紫陽主管經濟改革;二則,鄧強調黨政分開,而這意味著對黨政機構及其領導人的權力加以限制。這都成為鄧用趙而不用胡來主持政治改革的理由。」第五,鄧對胡領導的「書記處的遲緩動作和書記處所提出的思路不滿,因此改而建議趙紫陽主持此事」,而趙在四川改革和當總理主持經濟體制改革期間,都是主張政企分開,下放權力,進行分權改革,深得鄧的讚賞。

5種推測與分析除了第3種推測都有其道理。第1種和第4、第5種推測或比較接近事實。胡趙的權力基礎是鄧,一旦失去了鄧的信任,權力就會削弱、轉移。這是理解1980年代鄧胡趙體制權力資源配置及其政治關係,無須討論的一個基本事實。

●鄧小平早對胡耀邦不滿

關於第5種推測,有兩個事實可以證明。鄧在中常委會上明確提出政治改革,並要求「中央的領導同志,特別是書記處的同志,要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中央領導同志當然指的是胡耀邦。胡耀邦有動作但動作不大(中辦主任、書記處書記王兆國7月16日有一個比較敷衍的政治體制改革的黨校講話),之後主要的時間是下基層和專注十二屆六中全會精神文明決定的起草工作。而後者,屬於務虛,鄧不感興趣。第二,胡在北戴河會議期間,7月23日召集精神文明決定起草小組會議,說「政治體制改革沒有研究透,急忙上馬不行」。表現出一種冷淡和謹慎。此時,胡感興趣的是「精神文明建設觀念形態的東西」。

政改,鄧熱胡冷,異乎尋常。鄧跟霍克談話後,6月10日,鄧在家聽取趙、姚依林、萬里、胡啟立、田紀雲、張勁夫等彙報經濟問題時講話,認為將來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農業,主要是糧食問題。二是外匯問題。三是政治體制改革問題。鄧大大發揮了第三個問題。鄧說:「現在看,不搞政治體制改革不能適應形勢。改革,應該包括政治體制的改革,而且應該把它看作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誌。我們要精兵簡政,真正下放權力,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把人民群眾和基層組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鄧看到了要害。6月28日,鄧在常委會上正式提出政治體制「分權」改革的目標—「黨政分開」、「下放權力」。之後還發表了一系列政改講話,實際是督戰。胡不接招,擔子自然就落在了趙身上,雖然趙四川改革、5年總理對於政治改革隻字未提,甚至跟鄧對表,提出政治反右的主張,但所幹之事卻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趙的分權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角度。

●胡重視觀念 趙偏愛關節

1980年代中國改革,涉及觀念(意識形態)、關節(制度)。胡偏愛觀念突破,在「三次路線鬥爭討論」「真理標準討論」、「生產目的討論」等破除現代迷信,進行國民啟蒙,都做出過重大貢獻。而趙是實幹家,對觀念敏感,卻更重關節。無論是觀念還是關節,都會對重大的政策、措施發生影響。用當時的套話說,胡偏好「思想建設」,趙則看重「制度建設」。

鄧的政改信號,胡不接招。鄧等了3個月以後,失去了耐心,把政改從胡耀邦(書記處)手裡拿過來交給了趙(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和國務院)。

9月13日,鄧召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主要成員趙、姚依林、田紀雲彙報會,關於政改,講得更明確更具體,給出了期限,說:「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難於貫徹。黨政要分開,這涉及政治體制改革。黨委如何領導?應該只管大事,不能管小事。黨委不要設經濟管理部門,那些部門的工作應該由政府去管,現在實際上沒有做到……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義。改革的內容,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於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第二個內容是權力要下放,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同時地方各級也都有一個權力下放問題。第三個內容是精簡機構,這和權力下放有關。改革總要有一個期限,不能太遲,明年黨的代表大會要有一個藍圖。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

鄧顯然是在為明年的十三大定調子、畫框框、繪藍圖。政改任務鄧趙之間的正式交接應該是這次會議。其證據是:一,鄧見趙等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主要領導人之後,第二天,9月14日中午,趙赴勤政殿與胡耀邦單獨會見,似應是傳達鄧的決定;二,鄧講話後,趙迅速做出了反應。

9月18日,趙召集胡啟立、田紀雲、薄一波三人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問題,被看作是「政治體制改革政策設計的『起步』」。此前,書記處沒有正式會議討論鄧大聲疾呼的政改問題。為什麼?是個謎。

政改主持權,放棄胡,交給趙,被認為是鄧十三大前釋放的一個重大人事變化信號,來龍去脈不簡單。趙也從自己期許的 「經濟總理」不可避免地深度介入並政治改革。

●鄧小平欽點 趙紫陽接招

趙的反應積極,效率極高地展開了籌畫工作,很快形成了工作思路。9月23日,趙致信中常委:

耀邦、小平、先念、陳雲同志:

9月18日,我邀請啟立、紀雲、一波同志,就政治體制改革的研討工作如何起步一事,進行了座談。議了以下5條:

一、成立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成員5人:我們4人加上彭沖同志。這是考慮到彭是主持人大法律委員會的副委員長。書記處、國務院、中顧委、人大都有同志參加這個小組,商量問題有可能較為全面一些。

二、所以定名為研討小組,是因為它不是權力機構。這個研討小組的職責是:為政治體制改革探討思路和設計藍圖,提供中央常委決策。要求在明年10月黨代表大會前,把頭緒理清楚。其間,應向常委作幾次階段性的彙報。

三、在研討小組下,設一個辦公室,人員力求精幹。辦公室的基本工作方法是閱讀材料和議論問題。他們應組織一批人認真閱讀材料,他們自己也應認真閱讀材料,並選擇最重要的材料向研討小組推薦。他們應有計劃地召開一系列座談會,他們內部也應經常座談,並把議論的主要內容向研討小組報告。辦公室每月至少應向研討小組報告一次。

四、這個辦公室,由鮑彤、嚴家其、賀光輝等同志負責。(以後還要酌情增加幾名負責人,但總數不超過7人。)授權辦公室挑選10至20名有研究能力的人,組成具體工作班子。這是一個總的辦公室。將來,隨著討論逐步深入,再確定專題,組織若干個專題研討小組。

五、辦公室成立後,即應緊張工作。在最初一個月左右的期限內,應當集中力量,搜集和研究當前國內外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各種議論,提出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含義和重點的初步看法。研究問題的著眼點,應當是:一、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二、有利於加快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特此報告。如無不妥,請批送書記處、國務院、中顧委、人大常委各同志閱知。

趙紫陽 1986年9月23日

這封信很講究,持一種主動、進取的姿態,有著非常明顯的擴展政改空間的傾向。第一,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政改要「兩個有利於」,即政改應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加快現代化建設著眼,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推進民主、簡政放權、提高效率自是應有之意。第二,「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是一個務虛的集思廣益的諮詢性機構,而不是權力機構,領導成員大致涵蓋了各種「關係」和利益集團,增加了政改政策制訂過程中政治磋商、討價還價的彈性。胡啟立代表書記處,田紀雲在國務院主管改革,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沖代表全國人大這個政改最敏感部份。薄一波代表老人。第三,常設機構政改辦負責人由官僚和學者構成,強調了學術探索的色彩。而且批轉知曉的範圍很大。政改辦由鮑彤牽頭,負責人分別是國家體改委副主任賀光輝、中辦副主任周傑、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嚴家其、體改所所長陳一諮、中辦政治組負責人陳福今,日常事務由陳福今、陳一諮負責。

這個班底有爭議,焦點是3個人物:鮑彤、嚴家其、陳一諮。這3個人物一直被左派反對派緊盯,指責為「自由化份子」,為趙所庇護。(小標為編者所加)

書名:趙紫陽傳 一位失敗改革家的一生
作者:盧躍剛
出版社:印刻出版
日期:2019/10/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趙紫陽百歲冥誕翌日 骨灰今安葬北京民間墓地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