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如今「圓點」早已是草間彌生的招牌,但在年幼時期,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或許也未能想到,這些在她眼中伴隨一生的幻聽幻覺,有朝一日會是現代人所渴望了解的世界,她以藝術造就了一種脫離塵世的烏托邦,也解放了為疾病痛苦的自己。
路上的旅客、朝聖者,在天寒地凍中被雨水打中,伴隨一陣陣歡呼聲,這才發覺不斷落在身上的是皚皚的白雪。大夥兒興奮之餘,街邊小販告訴眾人,這是達蘭薩拉2024年的第一場雪……
年年頒獎,幾家歡樂幾家愁,錯過了獎項不需要否定自己,但想要得獎自我肯定,也是人之常情。
片面的影像很多時候是看圖說故事,決定性瞬間到底決定了什麼……
林郁婷東京奧運遭淘汰,巴黎奧運拿金牌,不同時空,類似畫面,心情卻大不同。
期待機器乖乖,所以餵它吃乖乖,在科技與迷信之間,充滿文化及人性。
「AI內閣」開記者會,場佈階段,人工智慧未及上場,「工作人員」智慧先派上用場。
「拍立得」「退流行」之後,它的種種特性依然使人著迷,它不再只是一項拍照的工具,而是藝術家們創作的媒材,甚至成為前衛文青思考的媒介。
美好時光是只懂向前流動的長河,拍立得不只捕捉那些點滴,還能化為你手中的重量,教你更為明白,此時此刻原來一直都不可複製、不可重來,如寶麗來引領風騷一樣,即便一去不復返,但照片會替你記憶,永遠存在。
「拍立得」作為名詞也作為動詞,與拍貼機重疊之處在於讓人立刻拿到照片的感動,韓式拍貼機大受數位原生代歡迎,在各大商圈皆能觀察到以門市為規模的拍貼機店,彷彿當年日式拍貼機「蓋酷家族」再現,又讓人憶起與三五好友在倒數前幾秒的時光凝結瞬間。
台灣在海外的文藝展演容易被期待承擔某種外交或「國家形象工程」、「說好台灣故事」責任,但4月在倫敦王冠劇院舉行的台灣藝術節,卻讓世界多了不一樣的角度看台灣……
年華流轉,過去的美女轉身成為阿嬤,走進傳統市場仍然有熟悉的挽面攤,彈指之間容光煥發。
蕭泰然從來不去想自己的音樂會不會為他帶來財富,他就是向上帝借時間,把對台灣的愛都寫進音樂裡,每次聽見這首《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就像回到了台灣母親的懷抱,知道蕭泰然如何用音樂對抗遺忘,記錄對台灣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