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這年頭誰還在用「拍立得」?在數位相機尚未進入人類生活以前,拍照、按下快門、進暗房、沖洗照片,到呈現在世人面前……每一張照片都是一連串漫長等待的結果,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無數的內心戲小劇場,不論是拍攝者、被拍者、洗照片的人。
後來「拍立得」出現了,等待的時間忽然縮短,期待看到成品的驚喜變得短暫,這項科技一度變成時尚,它不只是快、速成、影像如夢似幻,人類的視覺記憶透過時間的展開、壓縮、再展開,讓拍照這件事不只是單純的科技的突破,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影像實驗。
不過傳統攝影技術依舊有其擁護者,後來傻瓜相機風行,再後來,數位相機風行。
但「拍立得」「退流行」之後,它的種種特性依然使人著迷,它不再只是一項拍照的工具,而是藝術家們創作的媒材,甚至成為前衛的文青思考的媒介。
正在師大美術館展出的「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細數這段風光的歷史,以及藝術家、攝影家們的種種想法與實驗,它的影響也一直存在你我的生活之中,包括坊間流行的自拍機、大頭貼機,在在證明「拍立得」走過人類文明80年,自始自終都為了「驚喜」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