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拍攝的所有來賓眼神一致的看向鏡頭,我看到主辦方攝影的用心,同時在心中一首歌的旋律響起……
捷克攝影家Josef Koudelka最著名的照片就是本人舉起手錶,向空無一人的大道按下快門,這次來台展出的照片沒有這張,僅以模仿他的手法向大師致敬。
524立院審查國會職權修法,綠營立委在議場內施放藍、白、黑3色氣球並高喊口號,一顆氣球在天花板上飄上飄下,成為焦點……
每個人對「家」有不同定義,在這個社會的某個角落,5把雨傘就是他的「家」。
每一天都可以是台灣文化日,台灣文化已經可以走向世界、被世界看見。
元老級綜藝節目《超級夜總會》走出攝影棚,開著一台工程車跑遍全台灣鄉鎮125個地方,靠著澎恰恰、許效舜、苗可麗的妙語如珠,惹笑台下千萬觀眾,持續佈施歡笑、送愛地方……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1997年出版後持續熱銷,也在台灣被改編成同名舞台劇,連演了13年。關於生命教育,我們永遠學不完⋯⋯
90 年代台灣出現《少年吔,安啦!》,有槍械也有青少年徬徨,彷彿也暗喻著衝掘網羅、大鳴大放過後的台灣人,內心的不安與焦慮。
很多事,不在乎,就沒人在乎了,在乎,就有各種可能及希望。許多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就是這樣被保留下來的。
現代人人都是「低頭族」,要抬頭欣賞屋頂精湛工藝,本身就難,更何況是看見那些在屋頂上的工匠。他們靠近天空,等暴雨過去,忍受寒風吹拂,太陽再大也要上場。
文資修復長路漫漫,即使成為一名合格匠師,如何身懷技術與修復倫理,面對台灣多元風格建築帶來的不同挑戰,都還充滿未知,但未知也就代表希望,有了文資傳匠工坊這座「新手村」的加入,遊戲破關之路指日可待。
去年夏天,全台民眾目光聚焦在柬埔寨,施亞努港一連串駭人聽聞的故事引來了媒體、網紅追逐,當你努力抽絲剝繭,卻發現真相總迷失在盡頭……
生肖屬雞的父親退休在家,總愛在家裡陽台觀察綠繡眼築巢、下蛋、孵化、育雛、離巢,當有最新近況總是會跟親朋好友分享所見。
1976年,陳達受邀到台北與當時唱民歌的大學生一起在「稻草人」餐廳唱歌,陳達來自土地的歌聲,啟發當時知識分子強烈的文化自覺,也是台灣70年代尋找「自己的歌」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