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最近吹起一股炫書短影音#BookTok潮流,讓奇幻小說《第四翼》賣破1200萬冊,掀起如《哈利波特》般狂熱,在社群時代,書籍不再只是靜靜擺在書架上,而是成為讀者願意驕傲展示的「心頭好」。
「不貳偶劇」看似一人劇團,卻在郭建甫的靈活調度下,開創與不同劇團合作及跨界的道路,「堅持下去,專一不二」,為布袋戲演出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AI早已大大改變記者工作型態,桌上放置的錄音設備,可即時轉錄文字或翻譯,手機拍照錄影效果足堪專業畫質,讓現在一名記者可身兼「多工」,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
「聲五洲」團長王英峻有一齣戲「叫我第一名」,很能說明他隨時接受挑戰、求新求變的個性,他多次贏得全國布袋戲比賽冠軍,民間演出邀約接不完,卻少有人知道他有一段砍掉重練的奮鬥歷程……
「下面一位!」電視機傳來熟悉胡瓜的聲音,節目《綜藝大集合》22年種下與台灣各地鄉民連結的種子,製作人張智傑說:「被鄉親緊握的暖和雙手,是節目傳遞幸福的能量」,這就是他製作電視節目的使命。
從楊千鶴到楊双子,台灣女性走過百年歲月,過程曲折坎坷,一如台灣自身的命運,透過兩位女性細膩的視角,走出苦大仇深與宿命悲情,讓世人看到台灣命運的無限可能,也啟發著無數台灣主體意識的種子。
AI帶回思念的人,大港開唱音樂季把「酒國歌王」陳一郎復活了,相隔20年,他的歌聲將重返港都開唱。
史詩電影《粗獷派建築師》為美國男星艾卓安布洛迪奪下生涯第2座小金人,也勾起大眾對於1950至1970年代興盛的粗獷主義建築好奇,而在台灣也保留不少粗獷派建築,包含坐落高雄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和高雄市立文化中心。
很多事,不在乎,就沒人在乎了,在乎,就有各種可能及希望。許多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就是這樣被保留下來的。
現代人人都是「低頭族」,要抬頭欣賞屋頂精湛工藝,本身就難,更何況是看見那些在屋頂上的工匠。他們靠近天空,等暴雨過去,忍受寒風吹拂,太陽再大也要上場。
文資修復長路漫漫,即使成為一名合格匠師,如何身懷技術與修復倫理,面對台灣多元風格建築帶來的不同挑戰,都還充滿未知,但未知也就代表希望,有了文資傳匠工坊這座「新手村」的加入,遊戲破關之路指日可待。
去年夏天,全台民眾目光聚焦在柬埔寨,施亞努港一連串駭人聽聞的故事引來了媒體、網紅追逐,當你努力抽絲剝繭,卻發現真相總迷失在盡頭……
生肖屬雞的父親退休在家,總愛在家裡陽台觀察綠繡眼築巢、下蛋、孵化、育雛、離巢,當有最新近況總是會跟親朋好友分享所見。
1976年,陳達受邀到台北與當時唱民歌的大學生一起在「稻草人」餐廳唱歌,陳達來自土地的歌聲,啟發當時知識分子強烈的文化自覺,也是台灣70年代尋找「自己的歌」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