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郁婷成功打下台灣拳擊隊史第一面奧運金牌,回台後幾乎天天都有行程,甚至一天都不止一個行程,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群眾熱情擁戴……
要讓拍攝的所有來賓眼神一致的看向鏡頭,我看到主辦方攝影的用心,同時在心中一首歌的旋律響起……
捷克攝影家Josef Koudelka最著名的照片就是本人舉起手錶,向空無一人的大道按下快門,這次來台展出的照片沒有這張,僅以模仿他的手法向大師致敬。
524立院審查國會職權修法,綠營立委在議場內施放藍、白、黑3色氣球並高喊口號,一顆氣球在天花板上飄上飄下,成為焦點……
前輩畫家郭雪湖所畫的《南街殷賑》,不只留住1920年代大稻埕風景與被遺忘的好滋味,還藏有真正的「高度」秘密。
每一天都可以是台灣文化日,台灣文化已經可以走向世界、被世界看見。
元老級綜藝節目《超級夜總會》走出攝影棚,開著一台工程車跑遍全台灣鄉鎮125個地方,靠著澎恰恰、許效舜、苗可麗的妙語如珠,惹笑台下千萬觀眾,持續佈施歡笑、送愛地方……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1997年出版後持續熱銷,也在台灣被改編成同名舞台劇,連演了13年。關於生命教育,我們永遠學不完⋯⋯
她在壓抑保守的年代,打破性別天花板,成為台灣第一位人體模特兒,甚至公開舉辦人體攝影展;現在則以舞蹈為媒介,協助身心障礙者開發自我。她始終身體力行,默默以行動突破人的內心最不可破的牢籠。
《甘露水》的歷史定位遠不止是台灣首座裸女雕塑,美術史學者蕭瓊瑞說:「我大膽地講,台灣人因為有這件作品,在文明高度上遠遠超過當時的日本。」
藝術跟色情傻傻分不清楚,展演場館自我設限,拒展、禁展的理由令人哭笑不得,且看當年這些主事者的內心戲小劇場,以及比臉書規定還嚴苛的自由心證。
這次台灣只能以「中華台北」名義出賽,令人無奈。但現場台灣同胞帶了大大小小的國旗,當司儀介紹到Chinese Taipei時,應援團更高喊Taiwan!
原來每一桌的酒酣耳熱都有事,有搶食物的小孩,有因三級警戒而喝悶酒的鬱卒人客……或許,每一隻娃娃都是老闆的怨念分靈。
我不將這兩部散文作品視為「療癒書寫」,而是帶有強大的修復功能:不著力於對疾病的對抗,而是強調病者的內在經驗,贖回被擱置的陰性時間、人生時刻,以及親密關係。甚至是真正的,與病共存。
這是文化+雙週報團隊的第二本書,《做戲的人》,相信關注台灣影視環境的讀者已經感受到台劇起飛的威力,繼追日劇、韓劇、華劇之後,追台劇也形成潮流,我們長期關注台劇幕前幕後動態,深入報導影視職人的奮鬥歷程及專業精神,呈現台劇、台流形成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