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如今「圓點」早已是草間彌生的招牌,但在年幼時期,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或許也未能想到,這些在她眼中伴隨一生的幻聽幻覺,有朝一日會是現代人所渴望了解的世界,她以藝術造就了一種脫離塵世的烏托邦,也解放了為疾病痛苦的自己。
路上的旅客、朝聖者,在天寒地凍中被雨水打中,伴隨一陣陣歡呼聲,這才發覺不斷落在身上的是皚皚的白雪。大夥兒興奮之餘,街邊小販告訴眾人,這是達蘭薩拉2024年的第一場雪……
年年頒獎,幾家歡樂幾家愁,錯過了獎項不需要否定自己,但想要得獎自我肯定,也是人之常情。
片面的影像很多時候是看圖說故事,決定性瞬間到底決定了什麼……
林郁婷東京奧運遭淘汰,巴黎奧運拿金牌,不同時空,類似畫面,心情卻大不同。
期待機器乖乖,所以餵它吃乖乖,在科技與迷信之間,充滿文化及人性。
「AI內閣」開記者會,場佈階段,人工智慧未及上場,「工作人員」智慧先派上用場。
她在壓抑保守的年代,打破性別天花板,成為台灣第一位人體模特兒,甚至公開舉辦人體攝影展;現在則以舞蹈為媒介,協助身心障礙者開發自我。她始終身體力行,默默以行動突破人的內心最不可破的牢籠。
《甘露水》的歷史定位遠不止是台灣首座裸女雕塑,美術史學者蕭瓊瑞說:「我大膽地講,台灣人因為有這件作品,在文明高度上遠遠超過當時的日本。」
藝術跟色情傻傻分不清楚,展演場館自我設限,拒展、禁展的理由令人哭笑不得,且看當年這些主事者的內心戲小劇場,以及比臉書規定還嚴苛的自由心證。
這次台灣只能以「中華台北」名義出賽,令人無奈。但現場台灣同胞帶了大大小小的國旗,當司儀介紹到Chinese Taipei時,應援團更高喊Taiwan!
原來每一桌的酒酣耳熱都有事,有搶食物的小孩,有因三級警戒而喝悶酒的鬱卒人客……或許,每一隻娃娃都是老闆的怨念分靈。
我不將這兩部散文作品視為「療癒書寫」,而是帶有強大的修復功能:不著力於對疾病的對抗,而是強調病者的內在經驗,贖回被擱置的陰性時間、人生時刻,以及親密關係。甚至是真正的,與病共存。
這是文化+雙週報團隊的第二本書,《做戲的人》,相信關注台灣影視環境的讀者已經感受到台劇起飛的威力,繼追日劇、韓劇、華劇之後,追台劇也形成潮流,我們長期關注台劇幕前幕後動態,深入報導影視職人的奮鬥歷程及專業精神,呈現台劇、台流形成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