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拉近群眾與書法的距離 橫山書法館的實驗與挑戰

以俯視角度往下看,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有如五方篆印矗立於綠地中,這是全台唯一以書法為主題的藝術場館,在連親筆寫字都難得的現在,館方3年來持續實踐書法於當代的可能性,而「藝術」是最大解方。
2024/12/3
文:王寶兒/攝影:趙世勳

一架綠色飛機在陰天格外顯眼,它沿著航線筆直前行,越飛越高,那抹綠沒入雲層後沒了蹤跡,徒留長長一條煙屁股,映著眼前漆黑如墨的5棟方正清水模建築,像沾了天空水氣,寫下某種秘密訊息。

眼前建築群是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下稱書藝館)。鄰近桃園機場,周圍建物均有高度限制,意外讓書藝館擁有開闊視野,加上位置原是灌溉用埤塘,建築師遂利用現有埤塘景觀比為墨池,以公園基地比為硯台,打造如五方篆印的建築群相呼應,讓書藝館自2021年營運以來,就以別致美景成為社群打卡聖地。

橫山書法藝術館由建築師潘天壹操刀,以山型硯石造型打造建築物意象,呼應場館主題。(攝影:趙世勳)

當然,場館是容器,形而上者是核心。近來書法盛事不少,有書法藝術家董陽孜受邀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作,有于右任冥誕145年紀念展,親筆寫字都難得的現在,在在體現書法魅力依然不減。

作為全台唯一以書法作為主題的藝術場館,書藝館3年來也持續透過多種方式,實踐書法於當代的可能性,試圖讓人看見,噢,原來這也是書法。

八字第一撇 橫山書法藝術館誕生記

書藝館實為桃園市立美術館分館,桃美館目前尚未開館,以「一機關多館舍」模式,讓書藝館、桃園兒童美術館等分館先行運作。而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同時為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任秘書,她說,以書法為主題營運場館,不是橫空出世的想法,而是長期積累的能量。

那天接受採訪前,張至敏獨自坐在空蕩視聽室,還不間斷在批公文,移開手邊那一落文字海,沒有停頓休息,面對問題像玩快問快答。她見證書藝館從無到有的過程,尤其過去擔任文化局視覺藝術科科長,約10年期間,經手不下百檔展覽,對象涵蓋書家、畫家到美術家,自年輕、中壯到前輩藝術家都有。

張至敏過去服務於視覺藝術科經驗,也運用於橫山書法藝術館,如書藝館11月推出「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即邀請書法名家張炳煌策展。(攝影:趙世勳)

「我們會策劃大展覽,將整個文化局的展覽室當成一個大展場。像之前做過『堂號展』,邀請很多桃園書法家以姓氏溯源,我們可以看見家族遷移史,還有一個家族的興衰,這檔展覽當時造成蠻大轟動。」張至敏回憶,自此之後,文化局陸續籌畫多檔書法相關展覽,也讓公部門與當地書法家交流越發頻繁。

與書法家長期接觸,她們慢慢發現書法藝術潛力,不只民間書法風氣興盛,以地理位置而言,桃園多為外國訪客首要抵達台灣的縣市,更能攜手民間,讓桃園成為推廣正體漢字文化的窗口。於是在文化局著手規劃桃美館整體計畫之際,書藝館便作為獨立支線,自2018年啟動籌畫,並在2021年正式營運。

數位時代成挑戰 藝術為傳統解套

3年之於一個新場館,已足夠檢視自我定位成果。以「書法」為主題是書藝館最大特色,反向來說,是否也會成為制式框架?張至敏搖搖頭說,書法傳承數千年,無論是從技法的筆墨功夫或是文字傳承意義而言,是取之不盡的題材,反倒是數位化時代大環境,才是一種挑戰。

「其實光是以紙張閱讀這件事情來說,就已經在人們生活逐漸減少,更不用說你用筆寫字了,拿毛筆寫書法的門檻又更高一些。」張至敏說,所以團隊們要最初便想著,場館要怎麼看待「書法」,要像以前一樣把它當成書寫工具嗎?還是要把它當成藝術?「如果當藝術來看,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太多可能性了。」

書法原意為書寫的方法,而在數位時代,書法當代性意義也時常作為視覺藝術策展命題,書藝館則以「藝術」為解方,以創造角度詮釋書法。(攝影:趙世勳)

以今年書藝館推出的「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藝展」來說,可說是在二解之中的最佳詮釋,這檔展覽與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合作,聚焦韓國書法自二戰以後的變遷,有傳統書法,也有書法之於現代的商業運用,如成為手寫字體、流行歌詞設計或是影視作品等。

這檔展覽同時是書藝館首度與國際館所開啟合作交流,張至敏說,韓國早期使用漢文,後來則發明類似符號的拼音文字,又稱「諺文」,但他們仍希望以書法筆墨書寫,而為凸顯韓文佈局張力、氣勢與筆觸,書寫起來別具設計感,也挖掘出書法當代、前衛性。

過去3年間,書藝館也透過多檔展覽摸索當代書法輪廓,如新生代投件的「當態度變為尺牘?書寫–往返–語境–性別–迷因」展,有人以網路「迷因」形式重新解讀書法;有面向歷史的「台灣書藝新契機—1949渡海書家特展」,則以張大千、溥心畬、臺靜農等名家作品,剖析1949年前後台灣書法風氣流變。

張至敏表示,書法展覽在於可欣賞書法布局、行筆。圖為書藝館11月推出「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觀展圖。(攝影:趙世勳)

還有在地民眾會更有感的「未究之境:書法中的客家敘事」展,則以客家人口最集中的桃園、新竹地區出發,探究、還原台灣書法史的足跡,嘗試歸納與整理百年來台灣客家族群的書藝樣貌。

3年有成 書藝館開啟國際知名度

目前書藝館核心團隊約8人,張至敏說,即便身處數位化時代之中,團隊仍將其挑戰視為轉機,以藝術詮釋、跨域形式發揮創意,與創作者一起合作,「像前陣子,我說我在學中醫,他們聯想到說,也許可以來辦一個展,因為以前中醫師都是用毛筆在寫字嘛,這就是個點。」

除策展外,館方另推行橫山書藝獎及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持續鼓勵書法藝術展覽,並發掘書法藝術研究人才,張至敏認為,學術研究仍是重要根基,也能為後人打下基礎,「場館畢竟是有形的空間,我們現在一定要突破那個空間,用網路或是學術這種無形力量來推展我們的實力。」

(攝影:趙世勳)

張至敏前陣子走訪一趟美國,旅途中碰到一些華人,寒暄之際,談到自己來自台灣桃園,對方馬上回以「那妳知道有個書藝館嗎?」讓她馬上開心應答,驕傲地說:「就是我們美術館啊。」

事實上,接待來自不同國家的外賓,也是書藝館開館3年來時常面對的任務,諸如加拿大、美國、英國等,館方均會慎重以待,平日之中也常見外國散客,尤其日本遊客。

「對國際訪客,來書藝館其實是很好的選項,第一離機場近,第二是這裡是以書法為號召的館舍,品牌定位非常明確。」張至敏說,台灣是「正體漢字」傳承地,書藝館作為唯一公部門營運書法場館,這時間成立,回頭看一切都像是水到渠成,未來能持續讓書法愛好者們聚集,擴散出更大能量。

書藝館自2021年開館至今,去年《藝術家》雜誌舉辦年度10大公辦好展覽票選,書藝館展覽便囊括第2名及第10名,成為近年藝壇不可忽視新地標。(攝影:趙世勳)
主題照:桃園市文化局主任秘書張至敏見證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誕生過程,現為代理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攝影:趙世勳)
172.30.1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