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真的太大了。
10分鐘前,明明還能在橫嶺山步道優雅漫步的。但隨高度往上,越來越看不清窗外風景,雨勢摻和著濃霧滴答下了起來,紅燈如成一團山中鬼火,模糊聽見機車呼嗤騎行而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技正李彥屏側頭說著,似乎有樹倒了,「應該是永安他們去處理了。」
終於抵達台中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遊客中心,鞍馬山工作站森林護管員張永安提著傘,一身輕裝向我們打招呼,戴著牙套的笑容有些靦腆,揹著大背包,看來與一般登山客無異,很難想像同是從雨中跋涉而來,但看來輕巧的他,已協助解決了路上倒臥橫木。
1000公頃以上的「辦公室」
森林護管員就是俗稱的「巡山員」,許多人對他們的印象是騎著擋車滿山跑,在碰到倒樹插曲前,我其實不太曉得這些總是匆匆而過的身影在忙些什麼,於是好奇問張永安究竟森林護管員每天要「巡邏」的地方有哪些,他想了想說:「每人分派區域大概至少有1000公頃吧!」
對於身處辦公室的上班族也許很難想像,自己需管轄的「辦公區域」如此遼闊是什麼心情。但其實綜觀林業保育署轄管的國有林地,約162萬公頃現僅由千餘名森林護管員巡護,無怪乎他們總是匆忙,落實職責的重要性也可見一般。
張永安表示,森林護管員任務又可分林政、造林與保育等。他們須防範森林貴重木及副產物如靈芝等被盜伐盜採,加上政府現努力推動國產材,他們也會協助種苗造林,等待樹木長大,並由其他單位評估、調查,擴大樹木可利用面積與數量。
在防守範圍如此大的狀況下,森林護管員更需詳細規畫行程,力求面面俱到。張永安舉例,例如今天去A點時,就要想好隔天到B點巡邏,「我們到點之後,會盡量再更深入探索沒探索過的區域,如果真的是很遠的地方,可能還會跟同事組成偏遠巡視小組,在外過夜探勘。」
而紅外線自動相機就是森林護管員的好夥伴,他們會針對高風險地區架設,除了可以幫助林政工作,也能幫助森林護管員與研究團隊查看野生動植物情形,如石虎、黑熊出沒地帶,或是樹木上珍貴的附生植物是否無恙。
屋外雨勢未歇,索性與張永安在大雪山遊客中心邊聊邊逛,今年新設常設展「重返林業現場」中,正巧播映森林護管員的形象短片,開頭是幾名騎著檔車的身影檢查裝備,齊齊帥氣上陣,往山裡奔去,只見車身滿載鼓鼓行囊的背影。
張永安說,雖然多是騎檔車移動,但許多林間小徑下探沒路就到了森林邊坡,他們就要開啟長時間的步行,隨身行李林林總總,可能重達3到5公斤。雨衣、食物、急救包、無線電、紀錄行動軌跡及查看3D地形的GPS,他一一細數,還必須攜帶相機,「我們今天巡視有發現什麼東西,或是有什麼植物是特別的,就會趕緊記錄下來。」
以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最為著名的便是當地豐富的鳥類生態,每年還會舉辦「賞鳥大賽」,吸引來自各國的愛鳥人士與會。而除了鳥類以外,還有台灣黑熊、白面鼯鼠、黃喉貂等特色物種,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還以此推出多款周邊商品,加深遊客印象。
對於森林護管員來說,這些嬌客也是工作中偶然出現的驚喜,幾張粉絲專頁上維妙維肖的逗趣動物照,其實許多都是出自森林護管員的手筆。張永安笑說,有回他在白天時遇到多半是晚上出沒的飛鼠,小動物看到他立刻在驚慌中逃跑,「牠很像熬夜那樣,這樣觀察動物的反應很有趣。」
這些照片對喜歡動物的人來說,實在是很值得炫耀的戰利品,但森林護管員任務諸多,有甜必然有苦,「最麻煩的時候應該就是碰到野火了。」張永安嘆道。
大雪山遊客中心常設展「重返林業現場」中,展出整套森林護管員全套防災設備,防煙面罩、割草機、背負式幫浦等等,不難想像當野火來臨時,森林護管員如臨大敵的情景,而星星之火足可燎原,在森林護管員相較稀少的狀況下,他們會以「防止擴散」為優先原則。
「像是鋸子啊鐮刀之類的工具,我們都是在防止森林火災擴散。火災的火很多都是1、2公尺或者更高,根本沒辦法靠近,所以很難先滅火。那因為森林腐植層很深,可能有40到50公分都是易燃物,我們就趕快把那些東西挖起來,去做一條防火線。」張永安說。
碰到野火的疲累在於時間的戰鬥,一面祈禱不要再擴散了,一面又必須要穩住自身狀態,要做好幾天都要守在當地的準備。張永安說,3到5天候換一批人再接手的狀況也是有的,如果要長久救火,最終還是要靠雨水及外力灑水降溫幫忙。
乍聽下,森林護管員其實就如同森林的「保全」,但每項任務細究起來,又需集結攝影、野外求生、救火等技能在身,簡直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以張永安為例,他還擁有攀樹技能,且持續精進中,也因為如此,他能發揮這項專長去協助更多工作推動進行。
張永安的同事偷偷趁空檔給我們看了他爬樹的影片,畫面中的張永安抓著一條繩索,兩腿夾在繩旁,富有節奏地蹬步直入樹稍,像是踩著某種隱形樓梯。而若固定繩索順利,以大雪山著名的紅檜「小神木」來說,約50公尺只需耗費10多分鐘就能攀上最高點。
在大雪山遊客中心常設展中,以圖像拆解「小神木」不同高度的生態風景,幕後功臣之一便是攀樹而上的張永安。他說,一棵樹就是一個生態系,相較過往打釘子的方式,攀樹並不會傷害到樹木本身,在確保能否攀爬同時,也等同為樹木「健檢」。
「如果有看到一些枯枝,那我們會幫樹做一些處理,把它清掉,或者切割的方式把它移除。」張永安解釋,因為樹木會自行癒合,若切割位置正確,就不會造成病菌入侵,攀爬過程中,他會以10公尺為單位,循樹梢記錄景象,也作為研究團隊參考。
張永安說,現在有些團隊是透過攀樹去採集母樹林,有些樹要到最高點採集種子才有辦法復育,非常特別。此次攀爬「小神木」過程中,他還幸運地在50公尺高的位置發現開花的撬唇蘭,「這是比較稀有的中小型蘭花,甚至在這麼高的位置上還看見飛鼠的排遺。」
對樹木的熱愛,其實也正是張永安成為森林護管員的原因。
「每一種樹生長的質地都不一樣,有些光滑,有些粗糙,有些很大的樹可能只是直直往上衝的,那有些是很廣泛的,很像一隻手在那裡。」談到樹的樣貌,張永安眼睛發亮,「我對樹木有興趣,去學習攀樹,才因緣際會來到這邊。」他說,畢竟「森林的樹會比都市裡的樹更高大」。
張永安老家在南投埔里,南投是台灣全島唯一不靠海的縣市,「因為我們周圍都是山脈,所以比較親近山林吧。」張永安說著,想起阿嬤家後面就是一條小溪,經過阿嬤家的路上也會經過一些樹,「光看到就很療癒」。
興許是環境使然,張永安在國中時看到電視播出自然紀錄片,台灣山頂景色令他十分著迷,原來即便是平日看見的樹,上頭也如山頂一樣會有不同景色。於是從小到大,他總喜歡往山裡跑,看看瀑布,或往秘境探險,「我想如果可以來山裡工作也不錯吧,我喜歡這種自由的感覺,沒有拘束。」
他確實適合戶外。看見屋外雨勢暫時緩和一點,我們起身到遊客中心附近小徑走走,一腳泥巴一腳水,他提著傘走進樹林中依然健步如飛,不若我生怕跌倒步步為營。這些樹,這片森林,乃至這座山,儘管在這樣地天氣,只要能置身其中,他似乎就能滿心歡喜。
張永安說,走到山裡他的第一視線就是樹木,「你會驚嘆說,這棵樹長得很 大,那是活了多久呢?就會很想要去擁抱一下它,看看上面又長了多少附生植物,因為樹上有不同的生態環境,這個區塊適合這種附生植物,另外一個區塊又有不同的樣子,每次去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驚喜。」
就連下雨,他也滿心歡喜,「這樣有可能長很多菇類,每朵菇看起來都很像小精靈,很有新奇的感覺。」畢竟不管晴天雨天,張永安與其他森林護管員都在崗位上,孜孜不倦的陪伴、守護這片山林,早已領悟出屬於自己的觀看角度,即便是「上班中」,依然是自由的。
實在很難不被他的喜悅感染,雨仍淅瀝瀝下著。原先正懊惱著,難得上山一趟竟然碰上豪雨,才突然想到,雨天未嘗不是種限定版風景,如同森林每時每刻都正變化著,走入其中,耐心觀賞,便能體會箇中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