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與財務為伍的森林療癒師 羅歲宜引領「休息」真諦

她從小在森林長大,泡溪水、採野果、躺在草地間看著林蔭微光,即便長大後與數字較勁,鎮日在桌前與財務報表奮鬥,假日卻還是會回到森林,「森林療癒師」是一種工作沒錯,但對羅歲宜來說,更像是帶大眾分享森林有多麼美好。
2024/7/3
文:王寶兒/攝影:王飛華/影音:林慧詩

以前讀童話故事,對一幅插畫印象特別深刻,那一幕是理髮師對樹洞大喊著:「國王有對驢耳朵!」無聲樹洞吸收了巨大秘密,也接住了承受保密煎熬的理髮師,理髮師在書中終能宣洩情緒的解脫神情,令人難以忘懷。

「樹洞」的魔力,並非僅存在於童話之中。從小在森林長大的羅歲宜,平日與財務工作為伍,假日總要到森林「充電」,2023年更成為台灣首批獲得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認證的森林療癒師,授課過程中不乏見證樹木撫慰人心的時刻。

「我曾經碰過一位醫院護理人員是這樣的,當我帶領大家去抱著樹木時,她不斷不斷地哭泣,大概有10分鐘,讓我真的很震撼。」羅歲宜一邊觸摸著樹木紋理,一邊示意我們向前伸手,親自感受樹木凹凸皮膚。

羅歲宜將森林療癒課程分為靜心、察覺等階段步驟,抱樹是她視為與森林連結的方法之一。(攝影:王飛華)

羅歲宜回憶,那時那位護理人員就是這樣,當手臂觸碰、環抱到樹時「哭到不行」。細究才知道,原來那名護理人員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間,是身處第一線的救護人員,每天為染病民眾奔波而絲毫沒有停歇。

「但是當她的父親染病時,她卻沒有辦法自己去照顧他,她就算到醫院,也只能去照顧別人。」羅歲宜說,最後那名護理人員的父親因病過世,這成為護理人員一輩子無法放下的傷痛與愧疚,甚至失眠長達近一年。

這種難以向他人傾訴的心情,羅歲宜自認,若換位思考,她恐怕會像護理人員一樣,將此事視為終身遺憾,但也許大自然真的擁有神奇力量,讓那位護理人員在碰觸到樹木當下,就忍不住大哭宣洩壓力。

當時在課程尾聲,羅歲宜還準備了「療心卡」讓學員隨機抽取,「妳知道嗎?她(護理人員)抽到的卡竟然剛剛好寫著『放下』,哇,她立刻又紅了眼眶。我當下也真的覺得……天啊,怎麼會這樣巧,好像就是大自然要她不要再耿耿於懷,把這件事情放在這裡,繼續往前走。」

羅歲宜帶領採訪團隊走訪桃園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該區也是林業保育署建議的森林療癒示範場域之一。(攝影:王飛華)

新興綠領 森林療癒方式百百種

聽來玄妙、溫情的森林療癒力量,其實很科學。近年來,「綠領」成為熱門名詞,森林療癒師也是綠領行列其一,若產業化發展,人們有望能透過走入森林體驗,在不同課程帶領下,促進身心健康,甚至在他國如日本、韓國,已將森林療癒活動視為自然療法之一。

羅歲宜解釋,台灣的「森林療癒」一詞源自於日本的「森林浴」,過去日本林野廳廳長秋山智英定義為「入森林、目精氣、鍛鍊身心」,意思是當人進到森林裡,除享受新鮮的氧氣、芬多精跟陰離子外,還能藉由在森林活動帶來身心健康。

點開「森林療癒師認證培訓平台」官網,可見森林療癒師多擁有不同專長,有人專精鳥類研究,有人精通心理諮商,而如羅歲宜則擅長環境教育、植物香氛、頌缽音療甚至修復瑜珈。

對羅歲宜而言,「森林療癒」是由療癒師將人帶進森林後,引導、陪伴人與大自然連結的媒體工作者。每個療癒師的專長則能開發不同課程,引導學員們感受林野。

羅歲宜舉例,她將芳療、頌缽元素加入森林療癒,就是為了讓五感體驗更多元化。像是芳療能透過嗅吸舒緩大腦神經系統,讓情緒放鬆下來,而頌缽藉由頻率共振與聲音,同樣讓人能快速進入平靜的狀態。

不只視覺與觸覺,聽覺也是感受森林的方式之一。(攝影:王飛華)

兒時愛上森林 森林志工種療癒契機

成為森林療癒師以前,羅歲宜其實早在成長過程中就體認到森林的魔力。

在苗栗縣三義鄉龍騰村當地,有座著名的「龍騰斷橋」,它坐落在山線鐵路泰安火車站到勝興火車站間,放眼四周盡是翠山綠地,羅歲宜就在那周遭山林中渡過童年,泡溪水、採野果、躺在草地間看著林蔭微光,即便5歲時就搬遷到基隆,森林仍留下了模糊而歡快的輪廓記憶。

基隆有讓妳如愛森林般迷上海嗎?我問。

羅歲宜瞪大眼睛直搖頭,說小時候差點溺死,「我爸爸帶我到外木山漁港那邊去,我踏進海,他在岸邊碰到朋友很開心聊天,沒注意到我已經越走越深,在我已經快呼吸不了的時候,碰到一個老外把我撈了回來,我到現在還記得那時狂喝好幾口海水,很恐慌的感覺。」

「比起來,森林又讓我覺得更親切了,我是實實在在的腳踩在土地上,拉棵樹還有得依靠,那是一種很踏實的信賴感。」羅歲宜說。她大學畢業後曾到電子公司擔任總機,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先生與他人合夥開了公司,她齊力幫忙,在公司擔任財務,學習看報表、算帳,也就此落腳桃園平鎮。

日子平靜恬淡,一晃眼,羅歲宜至今已近28年埋首在金錢數字之中,可她卻一直記得兒時在森林中嬉戲的感覺。尤其財務工作壓力大,差之毫釐即失之千里,她需要再重回森林,找到心靈的避風港。

羅歲宜笑說:「妳知道嗎?我工作的地方就在中壢SOGO附近,但我那麼多年來,下班啊放假啊,完全沒踏進去過,哈哈,一到假日我就只想衝到山上。」10年前她還成為林業保育署國家森林志工,解說工作中得到許多成就感,也因為林業保育署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她才知道這個職業,立刻決心報考。

1111017007,是羅歲宜的森林療癒師證書編號。她微微得意的說,尾號7代表她是第7名通過認證的森林療癒師,在此之前通過認證的多是推動森林學相關的學者、專家,「算起來我應該是第一個非科班的台灣森林療癒師!」語罷,她突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卻挺直了身,一身亮色「森林療癒」背心顯得更奪目。

羅歲宜表示,森林療癒課程可分為森林療癒、森林科學、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模組,完成規定學分與數回帶隊實際經驗後,便能獲得林業保育署認證,成為森林療癒師。(攝影:王飛華)

森林療癒 靜心、察覺再連結

採訪當天我們並肩走在山中,其實心是焦躁的,遠雷預測暴雨將至,皮膚黏著水潤的濕氣,一邊煩惱拍攝需求,一邊瞥著羅歲宜神情。不曉得是不是長期浸淫山林之故,她穩重如山,泰然自若地告訴我,森林療癒第一步就是要靜心。

她教我們以一種緩慢而均速的步伐前行,步行過程中不能說話,就只是專心地走路。行經小徑散客來去,從原本只聽得見人們大聲喧嘩,到後來聽見越來越多聲音,震耳蟬鳴,頭頂上啾啾鳥叫,還有些距離的流水聲在身旁左右。

羅歲宜帶領採訪團隊體驗「寂靜步行」(Silent walking),藉此放大五感,體察周圍環境。(攝影:王飛華)
羅歲宜準備不同圖案牌卡,可邀請學員在四周找尋相似形狀,如抽到圓形,學員可從樹幹剖面、休憩圓桌等找到對應圖形。(攝影:王飛華)

羅歲宜說,當人們能夠靜下心來,再來便能試著察覺身邊環境細節。她掏出一個布袋,裏頭有許多畫著漩渦、散枝等各式形狀的小木牌,在課程中,她會讓學員從環境找尋與圖案相似的景色,在此過程中也能激發想像,找到不一樣的觀看角度,連落葉都有了意義。

當上森林療癒師後,羅歲宜已帶過45場次左右的課程,教導對象有企業、基金會、學校、公家機關或是樂齡族。她平日繼續做著財務工作,假日到森林療癒自己、療癒他人,也或許是自己平時仍身處於辦公室環境,對於同為上班族的學員常感到特別有趣。

森林療癒課程多為團體課程,羅歲宜會視情況調整授課內容,如兩兩一組的「你是我的眼」體驗活動,讓他人帶領遮去視覺的第2人行走,過程中培養相互信任與感知周圍聲響。(攝影:王飛華)

「我之前帶過企業團,那時上課的森林有片大草皮,又剛好天氣很好,我乾脆就讓大家脫下鞋襪走進去,有個40幾歲左右的女生吧,看起來好快樂,還跳起舞來,說有種自由的感覺,她同事說從沒看過她這樣子。」羅歲宜咯咯笑,說或是老闆、管理者的學員,往往在靜心階段就已昏昏欲睡,因為終於放下因工作而繃緊的神經。

走入森林 找到「休息」真諦

赤足奔入草地是一種,抱樹也同是一種讓人與大自然真正能牽連在一起的時刻。羅歲宜記得,在還沒成為森林療癒師前,她就會到森林中抱樹,讓自己靜下來,「那時其實也沒想什麼,也許是因為我從小在森林裡面長大,森林像家一樣,帶給我很沉靜的力量。」

羅歲宜又說:「妳不覺得很神奇嗎?森林這麼多樹,妳卻碰上這棵樹,能在心裡對它說說話,『休息』這2個字,妳拆開看就是一個人靠著樹木,找到自己的心。」她環抱著樹,耳朵貼著樹幹,齊耳髮絲撫過青苔絨毛,「我在抱著樹的時候,常常想的是我很感謝它。」

羅歲宜示範環抱樹木。(攝影:王飛華)

大雨果然下下來了。映著雨聲,她回憶起一個場景,同樣是在東眼山國家森林公園,同樣是在一棵樹前,那時她正為了要考森林療癒師認證進行實地探勘,「我抱了一棵樹,我跟它說我希望在東眼山這個場域操作我的森林療癒實習課程,可不可以請你幫助我,給我一點力量?」

她記得抱著那棵樹很久,「我聽到自己心裡的聲音,它說你不要擔心也不要害怕,覺得對的事情往前做就好了。」羅歲宜分不清,那究竟是樹的訊息,還是內心湧現的回音,但這種奇異的感受,她沒有忘記,也希望這種感覺能藉由課程帶給他人。

藉由抱樹去體驗觸碰青苔、樹皮紋理,也被羅歲宜視為開啟五感方式之一。(攝影:王飛華)

現代人過度依賴3C,是羅歲宜在帶領森林療癒課程最頭疼的問題,儘管要靜心下來,仍會有人忍不住掏出手機回訊息、看社群平台,但這種隨時要跟上群體的壓力,也正是她認為現代人可以嘗試森林療癒的原因之一。

嘶吼著國王有驢耳朵也罷,向樹木傾吐感情心事也好,甚至是腦袋空空的來,羅歲宜希望邀請大家嘗試走入森林,「拋下這些煩人工作或者事情,好好享受森林吧。」

主題照:羅歲宜以國家森林志工經驗為基礎,成為台灣首批獲得認證的森林療癒師之一。(攝影:王飛華)
172.30.1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