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台灣有「莎」姆雷特

不是寫錯字,還真是致敬莎翁悲劇《哈姆雷特》。1992年台灣劇場大師李國修率領的屏風表演班演出《莎姆雷特》,成為台灣現代劇場最具代表性的喜劇,30年來不斷被重複搬演,讓人捧腹大笑之際,看見劇場人縮影,也看見一份傳承情誼。
2024/7/3
文:葉冠吟/圖片提供:中央社資料照

到底是什麼樣的舞台劇,會在宣傳單上寫著「與《哈姆雷特》無關和莎士比亞有染」?

答案揭曉,就是已故台灣劇場大師李國修率領的屏風表演班經典情境喜劇《莎姆雷特》。

《莎姆雷特》以現代「戲中戲」形式,翻玩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1992年台北首演後,即創造連演17場、吸引逾2萬5千名觀賞人次的一票難求盛況,笑得人仰馬翻,成為屏風最受歡迎的定目劇,也是台灣現代劇場最具代表性的喜劇。

30年來數度搬演,甚至成為李國修病逝後,屏風表演班的2014年最後封箱劇目。

全劇描述導演「李修國」帶領的業餘劇團「風屏劇團」,在巡演《哈姆雷特》期間,因劇團內部人事衝突、男女情變,爆發一連串的陰謀換角風波。演員更藉由劇中角色台詞、動作報復彼此,導致大家頻頻忘詞、走錯位、沒帶道具、連舞台佈景都狀況百出,所有人都像哈姆雷特王子一樣幾乎崩潰瘋狂。

眼看整齣戲就要分崩離析,「風屏劇團」也面臨解散危機,所有人才驚覺事態嚴重。在最終場演出前一刻,劇團決定齊心振作,要讓這齣戲走向完美結局,但,夢想究竟是夢想,現實總事與願違,終於創造出最新「砸鍋紀錄」……

《莎姆雷特》透過演員們經歷種種循環般的失控意外,除了像玩「哈姆雷特大風吹」所有人輪流演出經典角色,更是讓戲劇和真實人生難以區別。

莎士比亞權威、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彭鏡禧就曾評論:「劇中演員排演的是莎士比亞的劇情、翻譯語言、『高貴人物』的感情﹔但我們卻看到一批『凡夫俗子』的生活、語言和內心世界。李國修巧妙的把兩齣劇碼並置、對立、顛倒,演出現代人的悲喜劇」。

今年6月中,李國修遺孀王月與「屏風幫」老班底曾國城、朱德剛、鍾欣凌等演員召開記者會,開心宣布經典版《莎姆雷特》年底將重回舞台,紀念他們好友、老師。這也是曾國城、朱德剛、鍾欣凌繼2014年封箱版後再度共同站在舞台上。

王月和曾國城都忍不住感性提及,當時李國修常說莎士比亞很偉大、貢獻無與倫比,自己不能與他相比,唯一能勝過莎士比亞的就是「還活著」,把所有能量蓄積成動人劇本,也凝聚了一群「屏風幫」、培養許多子弟兵,不少人都有在李國修家吃飯的美好回憶。

鍾欣凌分享《莎姆雷特》就是她1995年進屏風表演班的第一部戲,也是演員生涯第一份領到薪水的作品。雖然只是演一名沒台詞的士兵,李國修仍要求她向其他演員一樣,為角色寫自傳,一遍又一遍退回、陪她修改,告訴她動機不對。

後來鍾欣凌決定直接寫:「我雖然是個士兵,但我有天要當皇后的角色」,她難忘李國修笑回:「對!這就是妳的動機」,多年過去,她真的從士兵慢慢演到皇后,甚至站上金鐘獎舞台,紅著眼睛感謝天上的國修老師。

2013年,李國修跟上了「前輩」莎士比亞的步伐,離開了人世,但時至今日,每年7月冥誕總有一群人從台灣四面八方集合到他在的彰化佛堂,和國修老師說說話。王月笑說,還有人會自帶「筊杯」來問事,這次經典版《莎姆雷特》老將帶著些新秀的卡司,不知道國修老師滿不滿意,搞不好今年可以來問一下。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莎姆雷特》刻意在戲中呈現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台詞:「大人啊!請您善待這班戲子伶人,不可怠慢,因為他們是這時代的縮影。」

原本是莎士比亞形容一個時代演出的作品,會反映當下時代的日常,而在《莎姆雷特》裡面也像看見台前幕後劇場人、甚至你我他的真實喜怒哀樂。但現在,戲裡還會再多一點點情份與傳承的祝福,如同「風屏劇團」堅持喊的:「We shall Return.」幕終究會謝,但會以更多形式再次拉開。

主題照:屏風表演班經典情境喜劇《莎姆雷特》2009年首次在上海登場時,導演兼主要演員李國修(左2)帶著妻子王月(右3)在宣傳看板前搞笑亮相。(中央社資料照片)
172.30.1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