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小抄
台灣人對於西洋臉孔講華語,似乎沒有什麼抵抗力,總是會給對方一些正面回應。從這小抄看來,華語對她們來說真是不容易啊!
剛到布魯塞爾展開駐點生涯時,便不斷有在地「老鳥」提醒,路過非洲區要小心,那裡治安不太好⋯⋯。它夾處在政治菁英群聚的歐盟區和時尚名店雲集的Louise精品區之間,彷彿蒙上一股神秘色彩。
直到待了兩年,歷經多次繞道或快步穿越其間的緊張感,終於決定一探究竟。
布魯塞爾非洲區被認為是歐洲最密集的非洲商圈,暱稱為馬同格(Matonge),與剛果首都大城金夏沙最著名的商業區同名,正代表著它的由來,也就是1885年比利時殖民剛果後的百年歷史糾纏。
幾年前布魯塞爾旅遊局曾經與民間團體合作規畫了一條「馬同格漫步」路線,起點就是比利時皇宮後門廣場上的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騎馬雕像。他是比利時在位最久的國王,靠著對剛果的殘暴統治和經濟剝削,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的王室。
如今,雕像被抗議民眾潑上紅漆,雖不能彌補他的罪過於千萬分之一(有文獻指他曾下令虐殺剛果人數百萬至千萬),總比讓利奧波德二世死後還意氣風發地望著馬同格區好些。
馬同格街區發展的源起,是1960年比屬剛果獨立前後,滿載家鄉期望的剛果人來到布魯塞爾留學,卻因白人歧視而很難租到房子,1961年在慈善團體協助下興建了「非洲之家」(La Maison Africaine)宿舍,圍繞著生活所需的商圈便開始成形。
走進這個街區,豐富鮮豔色彩立刻映入眼簾 。穿著亮色系非洲臘染花布洋裝的黑人女性,婀娜多姿地在各色蔬果籃子之間選購;金飾店櫥窗裡盡是粗大的金項鏈、金戒指,美妝店則展示一排排不同花色假髮,髮廊、花布店一家接著一家。有人願花上7小時綁出成串的非洲辮子頭,也有人想用假髮蓋住細絲纏捲的黑人特殊髮質。
不過,這裡的非洲商店不只非洲人在開,街邊連著幾家販賣非洲大蕉、樹薯等食材的超市,其實都是巴基斯坦人所經營,印度、韓國等餐廳也從外圍漸漸開進來。
在一對母女經營的小吃店裡,老闆熱心介紹著源自剛果、坦尚尼亞、加彭等不同料理。她來自天災人禍不斷的海地,移居剛果後又來到此地,開店才4個月,努力用不同的家鄉味吸引非洲移民。
一位任職旅遊部門、要求匿名的老布魯塞爾人告訴我,馬同格街區人口約在5千至1萬人之間,主要來自剛果,但其實大多數非裔民眾並未住在這個都市中心地帶,這裡是他們日常採購、與朋友聚會的商圈。
他說,其他種族的居民偶爾也會來非洲區逛逛,因為住在布魯塞爾,自然而然就會知道這裡,何況它緊臨購物和夜生活的熱門聚點,「馬同格與這個城市有不可分割的連結」。
談到這裡,也不必諱言馬同格街區內有一條「死亡走廊」(Couloir de la mort),即曾經發生剛果幫派槍擊火拚的Paix小街。
「馬同格漫步」導覽文字寫道,「你不必再擔心這些事,雖然毒品賣家出現在馬同格是一種日常,只要沒有暴力的危險,他們就會被容忍」。接著的寫法更直白:「這樣(指容忍)會更容易留意他們。採取更嚴厲的做法沒有意義,因為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給。」
其實,不分黑白種族,毒品幫派問題經常出現在比利時新聞版面,布魯塞爾南站一帶和第一大港口城市安特衛普(Antwerp)情況更是嚴重,只能說「井水不犯河水」,一般人行走其間多數時候都相安無事。
除了衣食日常,這裡有座雕像與利奧波德二世的騎馬像遙相對映,也反映著非洲人的另類鄉愁。許多非洲國家內外戰爭頻仍,馬同格區主要大街中段的「越過希望」(Au-delà de l’espoir)塑像以金屬材質形塑一位母親抱著小孩,是剛果雕塑家用來自剛果東部戰場的彈殼所做。
傍晚時分來到此區著名的非洲酒吧La Callebasse,狹窄的室內空間架著七彩舞會燈,它在上一代老闆過世後曾歇業半年,最近剛重新開張,但並未販售來自非洲的啤酒。這倒不是為了向多達數千種類的啤酒王國比利時致敬,新老闆無奈地說,是因為進口成本太貴。
沿著馬同格區的主街一路向歐盟區走去,相較於非洲老酒吧還未來到它人潮尖峰的夜間時段,大街另一端的歐式餐酒館已坐滿下班後來喝一杯的白人白領階級,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