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小抄
台灣人對於西洋臉孔講華語,似乎沒有什麼抵抗力,總是會給對方一些正面回應。從這小抄看來,華語對她們來說真是不容易啊!
在紙本出版愈來愈艱難下,少數始終堅持紙本出版的另類雜誌,卻異軍突起,抓準小眾,累積可觀的能量,為資訊爆炸年代的讀者找到目標明確的訊息管道,也提供台灣美學素養的豐富土壤。
連續獲得3屆金鼎獎的《薰風》季刊雜誌,自2018年創刊以來,以台日歷史羈絆為出發,致力於傳播台日之間鮮為人知的歷史淵源,小至飲食流變、常民習慣、流行風尚,大到建築風格、制度沿革、政治事件,甚至備受台灣人關注的神怪與信仰,《薰風》都以一種從容優雅的態度,明察暗訪,化為文字及圖片,為這片土地留下令人驚豔的身影。
老字號《藝術家》月刊今年邁入第50年,當年還是由畫家席德進為雜誌命名,曾與美國Artforum、英國ArtReview等同獲時尚雜誌Haper's Bazaar選為全球十大頂級藝術雜誌,早年便投入介紹本土藝術家行列,讓更多台灣藝術家廣為人知。走過半世界的《藝術家》,又是如何撐過數位狂潮,始終為台灣美術保有一方肥沃的土壤,持續讓藝術家們在這裡開枝散葉。
過去總是有人說,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然而從這兩本小眾雜誌使終樸實無華的經營著,守護著如知己般的讀者,而且念念不忘,他們或者從來都沒有想過要以雜誌維生、賺錢,從無心插柳一般,各自進行了一場以雜誌之名的文化實驗。